

[摘 要]高職護理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存在教師學歷層次偏低、師資結構不合理、教師的培訓工作尚待加強等問題,高職院校應該加強“雙師型”教師培訓力度,產學結合,加強學院與醫院間的合作與管理,建立區域內的“雙師型”教師資源庫等。
[關鍵詞]護理;雙師型”;師資隊伍
[基金項目]江西省“十一五”教育規劃立項項目(11YB295)
[作者簡介]項穎卿(1976- ),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學院護理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護理教育。
高職護理專業“雙師型”教師是指在護理教學與臨床護理雙重實踐中能勝任指導學生完成工作任務、開發學生職業綜合能力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教師[1]。護理 “雙師型”教師的內涵可以理解為:既是一位能從事臨床護理理論和技能講授的教師,能在臨床見(實)習中指導學生;同時,又是一位優秀的、有豐富臨床經驗的護師[2]。
一、江西省高職院“雙師型”護理教師隊伍的現狀
筆者對江西護理職業技術學院、井岡山大學、宜春學院、江西科技學院、九江學院和江西中醫學院6所學院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主要內容是“雙師型”教師內涵理解、教師的整體結構、教師繼續教育培訓等情況。調查結果表明,目前江西高職護理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中存在教師學歷層次偏低、師資結構不合理、教師培訓工作缺乏科學性系統性。
(一)任課老師來源情況
高校專任教師的來源可以分為4個渠道: 高校畢業直接任教、其他高校調入、科研機構調入和企業調入。從調查情況來看,高職院校護理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也遵循了這個規律,從高校畢業直接分配到學校的教師比例為72%,她們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缺乏臨床實踐工作經驗,需要借助系統的、有序的培訓機制才能使他們成為雙師型教師。從醫院和科研機構調入的教師僅僅占28%,這部分教師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均豐富,“雙師型”護理教師正需要這樣的人才。
(二)教師的學歷結構
調查結果表明:江西省6所高職護理院校教師隊伍中具有博士學歷的2人(占0.05%),碩士99人(占25.80%),本科235人(占65.28%),專科及以下24人(占0.67%)。結果顯示,教師中研究生以上學歷占專業基礎課教師、專業課教師和實踐指導課教師的25.80%,離教育部高教司所要求的30%比例尚有一定差距。
(三)教師隊伍的年齡結構
30歲以下的教師人數為95人(占26.39%),31~40歲的教師為146人(占40.56 %),41~50歲的教師為62人(占17.22%),51~60歲的教師為42人(占11.67%),61歲以上的15人(占4.17%)。40歲以下的中青年教師的數量占主要地位,從上面一組數據可以看出,年輕教師的比例較大,“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難度較大。
(四)教師隊伍的職稱結構
通過調查,江西省高職院校護理教師隊伍中,有教授12人、副教授74、講師162人和助教112人。職稱的比例分別是3.33%、20.56%、45.00%、31.11%。從上面的數據可以分析出,高級職稱的教師比例小,學科帶頭人力量不足,后備力量明顯不足。
(五)“雙師型”護理教師的培訓情況[3]
表1 護理教師實踐技能培養情況
表2 護理專業教師近3年理論培訓情況(可多選)
表3 護理專業教師最需要接受哪些方面的培訓
表4 護理專業教師培訓中遇到的困難(多選)
從以上統計表可以看出,江西省高職護理院校教師的繼續培訓和進修的政策沒有落到實處,教師被派到實習基地去學習,缺乏科學、系統的規劃。由于江西省近幾年高職護理教育發展較快,隨著辦學規模的擴大,許多院校師資緊張,具備教師任職資格的專任護理教師教學任務過重,使教師無暇外出進修和培訓。其次,有些高職護理院校沒有自己的附屬醫院,教師只能以進修生的身份到有關醫院學習鍛煉,降低了教師參加臨床實踐工作的熱情。再次,教師培訓費用投入不足,院校組織專業教師外出學習培訓機會很少,導致多數教師不了解新的職教精神,缺乏實踐創新精神,這些都大大限制了護理“雙師型”教師的發展。
二、加快高職護理“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策略
(一)建立“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機制。建立“雙師型”護理教師培訓基地,各院校根據需要選派教師到實訓硬件設施和環境好的高職院校(如江西護理職業技術學院)進行校內交流學習。充分發揮教學附屬醫院的作用,有計劃地安排教師進修學習,例如,江西科技學院護理學院有計劃地安排教師每年到醫院進行3個月至6個月的進修學習。各學院合理規劃現有資源,創造條件為護理教師安排包括在職培訓、自學進修、脫產輪訓、各種研討班、進修班、訪問學者以及出國進修等各種形式的培訓進修。通過各種培訓為護理教師提供一個能跟護理專業的專家學者交流和請教、接受新的護理教育思想、先進的護理科研成果和前沿護理知識的機會,護理教師的進修學習對于優化高校教師隊伍的知識結構、學歷結構,為學校發展吸引和儲備大批優秀人才也有著重要意義。
(二)產學結合,加強學院與醫院間的合作與管理。學校加強與附屬醫院的合作,在教學過程中,醫院為學校培養“雙師型”護理教師提供臨床實踐的進修學習平臺。學校每年組織護理教師到臨床醫院參加實踐,了解和熟悉臨床醫學和護理學的新進展,學習臨床護理新儀器設備的使用、新護理技術的應用,學習臨床醫療檢查治療技術,掌握護理學發展新動態等,最終實現教學與臨床零距離。充分利用醫院和學校的有利的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三)建立區域內的“雙師型”教師資源庫。加快“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建立“雙師型”教師資源庫。將教師的個人信息實行網絡信息化管理,搭建護理“雙師型”教師互聘平臺,使護理高職院校及時準確了解其他職業院校的“雙師型”教師的人才情況,迅速得到其他院校富余教師資源情況。通過了解不同院校之間的精品課程信息,制定精品課程教師的互聘制度,提高教育組織的工作效率與效能,構建一個便捷的“雙師型”教師互聘的渠道。“雙師型”教師資源庫,通過對區域內有限“雙師型”教師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優質師資資源的使用效率,減少閑置和浪費,有效地緩解了職業院校師資隊伍結構性短缺的矛盾。同時,也能使師資隊伍在配備上體現適應性,不但能解決教師數量穩定問題,滿足對指導教師的多樣化需求,也有助于保持師資隊伍年齡結構、專業結構、學歷結構與能力結構的相對合理,組成一支老中青相結合的師資隊伍。
參考文獻
[1]王玲,徐利華.高職護理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滯后的原因與應對[J].中華護理教育.2011,8(12):559-560.
[2]查道德,論高職護理專業“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J]. 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9(1):96-97.
[3] 馮小君,王麗.高職護理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現狀調查分析[J]. 浙江醫學教育.2009,8(4):4-6.
責任編輯 藍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