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設情境在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中非常重要,有效實施創設情境,必須落實到微觀的具體操作上來。創設情境要求教師教學時充滿激情,吃透教材,了解學生學習的特點,巧設疑問等。
[關鍵詞]思品教學;創設情境;教改實踐
[作者簡介]邱淑英(1974-)女,江西信豐人,信豐縣第三中學,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學思想品德教學。
在教與學的關系上,教育界普通認為,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是教學的目的,而要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合適的情境就顯得非常重要。就思想品德課而言,所謂創設情境,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創造能夠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滿意、愉快、企盼等肯定態度的情感氛圍。
一、創設情境,要求教師教學時充滿激情
思品課教學在某種程度上是教師和學生之間感情的交流和心靈的溝通。一位優秀的歌手之所以能打動聽眾,是因為他(她)在演唱時傾注了全身心的感情。教師站在講臺上如同演出,只有激情滿懷,才能感染學生。因此,思品教師要熱愛所教的思品課程,從而由熱愛產生情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動真情,說真話,講真理,做真人;要緊密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為了上好每節課,教師要力爭做好每一項準備工作,一進入課堂就調整好情緒,拋卻煩惱和雜念,充滿自信,專心上課。在講課時使語調充滿感情,表達清晰,以理激情,以形激情,以境激情,以情激情,以行激情。毫無自信,敷衍了事,話語干巴,連自己也不知所云的教師,是不可能感染學生的。
二、創設情境,要求教師吃透教材
在對教材的講述中滲透自己的感情,以此激發、吸引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要迅速發展,必須具備兩個條件”這一節內容時,要結合學生所學的世界歷史知識來創設情境。教師先敘述英國的利物浦通過奴隸貿易由一個小村莊發展為一個大城市的歷史,然后說:“利物浦現在是一個美麗多情的海濱城市,如果說它美麗,那么,請不要忘了它有一段罪惡、骯臟的歷史,它的每一幢高高聳立的大廈都枕在無數個非洲黑奴的頭顱之上;如果說它多情,那么,請不要忘了它曾經是何等的冷酷、殘忍!就在它的每一處陰暗的角落里,都游蕩著無數非洲黑奴的靈魂!”用這種充滿憤怒的聲音,就能強烈地震動學生,也能使學生真正理解“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這句話。隨著教師對教材的生動講述,學生必將獲得一種愉快的體驗,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三、創設情境,要求教師了解學生學習的特點
當代中學生已有一定的知識和經驗,喜歡思考,富有想象,較少保守,求新求變,最忌陳舊的觀念、呆板的方式。教師若能抓住這一特點,提出一些新設想、新見解,嘗試一些新方法,就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因為思品課教學的真正意義在于能使學生發現問題,探討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又如講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環境問題”時,播放一段關于長江水土惡化的錄像《長江,我為你哭泣》,并結合錄像設疑:“是什么造成了長江讓人哭泣的現狀?怎樣才能永久地讓長江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兒女?”看到土枯巖裸、污泥濁水的長江,學生們的心靈就會受到震撼,求知欲就會被激發,思維就會立即活躍起來。教師進一步布置:我們所處的環境怎樣?面對惡劣的環境有什么對策?并結合學生身邊的事,要求學生對章江、貢江的水源進行調查,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下一課知識點——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性。
四、創設情境,要求教師巧設疑問
思維過程是從問題開始的精心設問,是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思維的關鍵,將問題貫穿于教學過程中,使學生的思維處于活躍狀態,是學生進入主體角色的入門之徑。設問的方法要明確,讓學生知道從哪個角度、哪個范圍去思考問題。如在學習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先提供以下問題創設情境:
1932年冬天,美國西部煤礦區的一個礦工家庭母子的對話:
——天這么冷,為什么不生火爐?
——家里沒有煤。
——家里為什么會沒有煤呀?
——你爸爸失業了,我們買不起煤。
——爸爸為什么會失業呢?
——因為煤太多了!
接著可讓學生討論問題,孩子母親的回答有沒有自相矛盾?為什么?學生通過討論分析,既能解疑釋惑,加深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的認識,又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教育的功能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啟迪學生的思維。在教學中,如果能夠創設情境,幫助學生實現自我覺醒,那無疑是理想的方法之一。
責任編輯 如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