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是承載漢語言文學精髓的一門重要學科,但是許多學生的語文功底卻很差。教師要發揮自身的關鍵作用,引導學生從小習慣的養成開始,逐步走出語文教學的困境,化“壓力”為“魅力”,提高語文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語文老師;習慣;壓力;魅力
[作者簡介]周平平(1975-),女,江西安福人,安福中學,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學語文教學。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漢語言文字,是中國文化的精髓。而作為承載漢語言文字的一門重要學科——語文,卻讓很多同學望而卻步。有什么樣的法寶能讓學生接受并愛上語文呢?筆者認為,以下幾點至關重要。
一、發揮教師的關鍵作用
1.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
俗話說:教師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就先得準備一桶水。作為一個語文老師,首先必須具備淵博的知識儲備和深厚的語文素養,只有這樣,才能在上課的時候輕松自如、游刃有余,從而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并傾慕你的學識所散發出的魅力,并愛上語文展現出來的精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想方設法創設誘人的情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采用學生感興趣的東西,以巧妙的形式把學生引入課堂活動中,從而激活課堂氣氛,張揚教學個性。具體可以采用詩文朗誦、音樂欣賞、影片片斷欣賞等等方法。如在講解《長恨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講述楊貴妃和唐明皇的愛情糾葛,并啟發他們回憶《馬嵬》《過華清宮》,在最后探究主旨的時候,學生很感興趣,一節課下來,真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教師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他們變被動為主動。每個學生身上都有閃光點,都有亟待挖掘的學習潛力,教師必須學會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自主的學習和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活動。比如講《祝福》時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祥林嫂的死因,講《我有一個夢想時》可以讓學生上臺演講,講《一剪梅》時可以讓學生分析李清照的“愁”因以及寫“愁”的方法,這樣,不僅減輕了教師的教學負擔,更刺激了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欲望,能更好地提高學習效果。
二、培養學生學習的五個小習慣
1.讀的習慣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不僅要鞏固課內閱讀,還要拓展課外閱讀。“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知識豐富、涉獵廣泛的學生自然擁有更豐富的人生體驗和感悟,何況那些名著本來就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特點,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愛讀書的學生,筆下之文必如汩汩源流,奔涌不盡;反之,就會不知從何下筆,如黔驢技窮,文思枯竭。
2.學的習慣
在語文教學中,應將讀與寫緊密地聯系起來,因為讀是理解,寫是表達;讀是吸收,寫是傾吐。很多同學說起話來滔滔不絕,看起文章來也津津有味,可真要他寫點什么卻如同擠牙膏,半天寫不出一個字。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平常就應多讓學生練筆,寫寫讀后感、觀后感,哪怕是寫出對某一首詩、某篇文章、某一現象的最粗淺的感受。只要學生勤于寫、愛寫,相信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潛能定會得到發展。
3.記的習慣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學好語文,是一個循序漸近的過程,從最簡單的語音、字形到名句默寫等等,都需要學生有一個由厚積到薄發的過程。記住一篇美文、一則名言、一首小詩乃至一個小故事都能給我們學習語文插上騰飛的翅膀。
4.看的習慣
語文來源于生活,我們要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在街上,看到招牌,看看有沒有別字;看到門上的對聯,分析分析它的韻律;聽到廣告,挖掘一下它的修辭;看到生活中的各種美丑,就有想寫文章的沖動。可以說,只要有心,就會時時有語文,處處有語文。
5.說的習慣
說是學生對所學語文知識的直接運用,說能提高學生讀、寫、記、看的自覺性、積極性,并且能培養學生的語感以及口語交際能力、閱讀能力。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多說,也可以采用演講和教師、學生互評的方式,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 語文教學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管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需要時間和耐力,但是,只要有“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的志向和決心,并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執著,相信就一定會擁有“眾里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驚喜。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