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兒童文學作品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實踐中,存在諸多困惑,使得兒童文學作品在陶冶學生性情、增進學生美感等方面的獨特功能逐漸淡化。面對這一現狀,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在兒童文學作品的教學中,可嘗試采用在朗讀中品味,在想象中感悟,在個性張揚中延伸的策略,逐步走出困境,走向成功。
[關鍵詞]文學作品;困境;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管石華(1981-),男,江西于都人,于都縣仙下鄉中心小學,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
一、兒童文學作品教學現狀及困境
兒童文學作品指的是兒童詩、童話、寓言、課本劇等兒童文學體裁作品,是小學語文的重要課程資源,它在陶冶學生性情、增進學生美感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農村小學兒童文學作品的教學普遍存在三個方面的困境:1.教學中,如何消除兒童文學作品在創作時所附帶的時代印記帶來的消極影響,才能充分發揮兒童文學在人文性上的積極作用;2.教師對兒童文學作品成人化的解讀與學生個性化的閱讀所產生的矛盾和沖突,很難做到不留痕跡的破解;3.兒童文學書籍等課外教學資源的極度缺乏,導致連教材中安排的一些“綜合性學習”(如課外拓展閱讀)也很難落到實處,使得兒童文學作品的教與學僅僅停留在“淺嘗輒止”的層面。
二、解決兒童文學作品教學困境的策略
針對目前農村小學兒童文學作品教學的基本現狀,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緊緊扣住兒童文學作品“兒童化”這一特性,積極采取以下教學策略,從而使自己的教學逐步走出困境,走向成功。
1.在朗讀中品味。不同體裁的兒童文學作品,其語言有不同的風格,呈現出不同的特色。教學中,教師要依據不同體裁的兒童文學作品的語言特色,精心指導學生通過朗讀來表現作品的不同意境,表現作品豐富的情感,表現對作品內容更深入的理解。這樣,對學生感悟不同體裁的兒童文學作品的語言特色,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和形成良好的語感,以及促使學生真正走進作品獨立的意象世界,效果十分明顯。如《猴王出世》第一節,我們可設計讀為主、層層深入的教學:一讀,讀出整體。學生自主讀這一節,整體感知石猴出世的神奇。二讀,讀出理解。圍繞預設問題“你是從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神奇的”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反復細讀,理解內容,體味神奇。三讀,讀出形象,讀出韻味。重點品讀“那猴在山中……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通過引讀、師生互讀、比賽讀、表演讀等手段,讀出石猴的形象,誦出古白話文的韻味。四讀,回歸整體。齊讀后,引導學生交流石猴的整體形象和古白話文的特點。如此設計教學,既突出了課標中的“以讀為本”的教學理念,又可讓學生越讀越有趣味,使文中人物形象(即作品的獨立意象)在讀中不斷豐富,深入人心。同時,在不同形式和要求的朗讀中,更可促使學生讀出古白話文的韻味,發現古白話文的語言特點。
2.在想象中感悟。想象,能把學生帶入不同體裁的兒童文學作品所呈現的獨特場景中,引領學生仿佛身臨其境,促使學生頭腦中實現相應作品情境的再現,與作品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讓學生自然走進作品的意境,升華情感認識。因此,我們在把學生帶入兒童文學作品所描繪的情境中時,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儲備和學習經驗,引導學生進行相似想象,去深入感悟作品表達的情感及其意境之美。
3.在個性張揚中延伸。每個學生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歷是不同的,因此,他們對不同體裁的兒童文學作品內涵的理解也必定存在著差異。為此,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對相應的兒童文學作品進行“再創作”,以張揚其個性,保持其學習欲望。對于學生的“再創作”,只要不脫離作品本意的出發點,都值得肯定。這樣,才能使兒童文學在人文性和工具性上的重要作用實現最大化。在實際操作中,教師只要精選好學生“再創作”的“點”,就可以讓學生在品味兒童文學作品的同時,有效啟動“創作”欲望,讓學生的語言能力在一次次筆墨揮灑中得到鍛煉,將兒童文學作品的教與學一步步引向深入。如,教學完《將相和》之“負荊請罪”片段后,可指導學生合作,將片段改編成課本劇演一演,以加深對作品中主人公藺相如和廉頗的認識,從而深入品悟“將相和”這一課題之真諦。
我們應堅信,在兒童文學作品的教學實踐中,只有充分張揚學生個性,給足學生“再創作”的空間,農村小學生也可以從另一個方向打開文學作品的閱讀之窗,為他們的后續學習與發展奠定較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