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所謂體驗,就是在實踐中通過多種感觀親身經歷,直接感知客觀現象,并在感知客觀現象的過程中,尋求知識的實踐過程。學生在學習中感受、驗證、實踐,通過這些體驗,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它符合素質教育的需要,更符合英語課程標準的要求。
[關鍵詞]體驗;成長;反思
[作者簡介]黃曉燕(1970-),女,江蘇南通人,海門市育才小學,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英語教學。
英語是人們用來交際的工具,倡導體驗、實踐、參與、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能用英語進行交流,使學生既有較強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又有自主學習能力和良好的個性品格,體驗應當成為小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行為,知識的獲得和技能的掌握應在學習者有效的體驗中完成。
一、在活動參與中體驗成功
新課標指出“采用活動途徑,倡導體驗參與”,在此基本理念指導下,強調任務型的教學模式,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在教牛津4A Unit4 Do you like...?時,為了增強每個學生學習英語自信心,使他們感受成功,筆者采用了活動型與任務型相結合的途徑,通過設計多種形式的活動,使學生在思考、交流、合作中學習和使用英語。在教完動物類詞匯后,筆者通過讓學生之間互出謎語的方式,引導學生用到以前學過的big, small, long, short等形容詞結合部位名稱說句子,如It’s fat. It has long hair. It has big ears.等,讓對方猜動物名稱。在互猜過程中學生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參與,由讓我學轉為我要學。接下來筆者設計了“選一選 , 說一說,猜一猜 ”環節,通過這項任務型教學活動達到人人參與的目的。通過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小動物,然后以完成表格的形式,使所要描述的對象特點分明,也為接下來的活動做準備。為了不降低學生的積極性,本節課將反饋的環節設計成“分組比賽”形式。先通過小組內活動,進入準備階段,然后以組與組之間的比賽展示出來,將活動推向高潮,也使學生再次感受成功。
二、與生活相結合體驗成長快樂
英國作家斯邁爾斯說:“Practical wisdom is only to be learned in the school of experience.”實用的知識只有通過親身體驗才能學到。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應當全面地融入小學生的生活中,支持和促進他們的成長。小學生在學習英語時,對于詞匯、句型技能的學習方式不應是單一的,應該讓他們用英語去自主地體驗每一個生活事件。語言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促進人際交往,而人們在交往的過程中必然伴隨情感的投入,小學生接受語言更需以情感為基礎。情感對語言中信息的傳播有很強的過濾作用,說什么、不說什么、怎么說,都受到情感的制約,所以學習英語必須重視情感的融入,教師在學生交流過程中應起到指引的作用。例如,4B Unit 4 Buying fruit這一課,需要學生模擬體驗購物的情境,教師通過準確到位的示范,讓學生感覺作為assistant,應該熱情、細致、有耐心,并用合適的語言與顧客溝通,為顧客提供周到的服務,使顧客在購物中享受到快樂;作為顧客,應當用準確、合適的語言表達自己想要的物品,才能買到稱心如意的商品,從而體會到收獲的自豪感,并且體驗到與同伴用流利準確的英語進行對話交流的愉悅感。
三、在合作交流中體驗群體的智慧
愛迪生說“合作是成功之母”。學生們在學生過程中進行有效的合作學習,有助于他們從伙伴那里源源不斷地獲得群體激勵的力量,有助于他們在群體活動中保持與日俱增的學習動力,也有利于從同伴那里獲取新的信息。學生在Work in pairs,work in groups和Work in teams時,他們之間互相幫助,互相詢問,團結協作和傳遞信息,體驗著一種被重視與被接受的感覺。例如,在信息溝通的任務中,一方持有信息,另一方通過詢問相關問題了解信息,在這個過程中合作完成任務。學生要耐心傾聽對方說話,禮貌地提醒對方語言上的錯誤,并提供相應的幫助。在作決定的任務中,需要學生通過協商、討論后作出相應的選擇,達成一致意見。例如:在5A Unit 8 A caming trip 這課中,筆者讓學生分小組準備秋游活動計劃,安排好具體時間和活動內容,讓學生用 What do we have? What do we need? When shall we meet? What do you like? Where shall we go? Shall we...? 等交際句型來交流完成任務,為了制定出最佳計劃,允許學生到其他組進行采訪,在采訪中用所學句型再次進行交流,然后完善本組計劃。在交流、討論過程中,學生運用行之有效的群體策略,在合作中完成任務,其活動能力和組織能力也逐步增強。
責任編輯 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