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部分職高學生在初中階段對學習的興趣不高,而且,他們的性格特點、學習基礎、目標追求等方面都有比較大的差異。在日常教學中要使這些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提升,教師必須掌握他們的實際狀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與他們多接觸,多交流。
[關鍵詞]職高;計算機;因材施教
[作者簡介]何海霞(1981-),女,江西奉新人,奉新縣冶城職業技術學校,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教學。
一、摸清學生的實際狀況
學生進入職業高中后,教師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摸清楚班上每個學生對計算機學科了解和掌握程度等方面的真實狀況。教師可以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第一,主要了解學生是什么時候開始接觸計算機的,是否喜歡計算機這門學科,喜歡的原因是什么,不喜歡的原因又是什么等方面的情況;第二,是摸底考試,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了解學生對計算機掌握的程度。這樣,教師就非常清楚哪些學生喜歡計算機,喜歡的原因又是什么,哪些學生不感興趣,為什么不感興趣,今后愿不愿意學,有沒有信心學好,他們最想通過計算機學到什么。這樣為下一步實施因材施教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實施因材施教,就是要調動各類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只有把他們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了,今后他們才會主動地、自覺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那才叫真正實現了“師傅領進門”的目標。掌握好學生的真實情況后,接下來最關鍵的就是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激發學生對計算機的學習興趣。本來就有興趣的學生要讓他們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一定不能抹殺了他們的興趣;不怎么感興趣的學生,要積極引導他們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因為他們隨時可能“忽左忽右”,一定要爭取好這部分學生;原本一點興趣都沒有的學生,就只能想方設法把他們往好的方面“引”,這部分學生只有慢慢來,不能急,急了會適得其反。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三類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要重點關注的。
第一類,從小就喜歡計算機,到初中后,甚至可以說是迷戀計算機,不過,他們迷戀的不是計算機知識,而是網絡游戲。這些學生家長遇到教師就是訴苦,說自己的孩子玩網絡游戲,簡直像中毒了一樣,以前本來學習成績很好,但初中之后產生了叛逆心理,就是不聽家長的話,沒事就往網吧里鉆,后來甚至發展到逃課去上網,所以中考就考到職業高中。確實,職高的學生中,還真有一部分學生是迷戀網絡游戲的,這些學生可以說是網絡游戲的犧牲品。而且這部分學生在許多教師和家長眼里,都是“貪玩任性、不懂事、不聽話、不愛學習”的孩子,他們自己往往是“破罐子破摔”,喪失了學習的信心。這部分學生也是最難引導的,是實施因材施教過程中花時間最多的一類學生。面對這部分學生,教師只有花更多的心思、更多的時間,根據他們的性格特點的不同,重點要把他們對網絡游戲的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上來,把他們這種迷戀一樣東西的勁頭轉移到學習上來。最關鍵的就是要樹立起他們對學習的信心,多去鼓勵他們,甚至可以肯定他們在玩游戲過程中的一些“成績”,讓他們建立起對自己的“信心”,讓他們享受自己非常需要的“成就感”。
第二類,以前很少接觸計算機,對計算機知識了解很少,但他們很想知道計算機是怎么一回事。這部分學生主要是家在比較偏遠的山區,學校條件落后,沒接觸過計算機;有的是家庭條件艱苦,根本沒有機會去接觸電腦。不過這部分學生的求知欲普遍比較強,教師要充分利用好他們的這種求知欲,積極引導好他們,讓他們的求知欲轉化為濃厚的學習興趣。
第三類,以前就接觸計算機比較多,也掌握了一定的計算機知識,而且懂得利用計算機網絡來輔助學習,到網上看書,查閱資料,發電子郵件,上QQ,發微博等等,懂得不少。正因為這部分學生有較好的基礎,所以對他們的教學不能采取和前面兩類學生同樣的方式,對他們要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在講一些他們都掌握了的、基礎性的課程時,不能強迫他們去聽,不能讓他們感覺上計算機課沒有味道,而是要讓他們自己主動地去學更深層次的知識,引導他們掌握更多的自己感興趣的計算機知識,使他們的興趣更加濃厚,更愿意學習。
三、與學生保持“零距離”
師生關系融洽程度,對教學效果的好壞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不少學生對一門學科的喜歡,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從喜歡這位學科教師開始的。因此教師在重點強調課堂設計的同時,更要注重與學生的關系。在課堂上不能輕易批評學生,更不能動輒就向學生發火,在職業高中教學中這是最不可取的。教師要專心去和他們交談,讓他們轉入到正常的學習生活中來。
責任編輯 一 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