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組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加深對物理概念與定律理解的手段。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觀察和分析能力,有利于培養其嚴謹的科學態度。在分組實驗中,物理教師應該充分做好實驗準備,規范操作,觀察記錄和引導學生做好數據分析,加強道德和安全方面的教育。
[關鍵詞]分組實驗;教學;環節
[作者簡介]湯國宴(1980-),男,江西余干人,余干中學,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學物理教學。
在物理分組實驗教學中,有的教師放任學生去做實驗,學生在下面勁頭十足地擺弄器材,實驗氣氛看似正常,實際上學生對實驗原理、目的、方法及步驟茫然不知,甚至連實驗名稱都說不出來。有的教師要求學生嚴格按照課本一步一步來,這樣教師教得累,學生也提不起精神,對實驗沒有興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分組實驗教學要做好以下六個教學環節。
一、準備實驗要充分、周密
實驗前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掌握實驗內容,明確實驗目的、要求,熟悉所用器材的結構、原理、性能及使用方法。授課前教師自己把實驗做一遍,把實驗過程中要注意的事項、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容易犯的操作錯誤寫進教案。做好實驗前的準備,是做好實驗的基礎與前提。如果準備不充分,很容易造成實驗不能正常進行,甚至是失敗。在器材準備方面,一要對本實驗所用器材進行逐個檢查,確保實驗效果;二要對器材多備份,以便及時更換損壞的實驗器材。
二、引導學生認真、仔細觀察
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教會學生先看什么、后看什么和怎么看。認真有序的觀察有利于學生透過現象發現事物的本質,也有利于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如在凸透鏡成像的實驗中,教師應引導式提出疑問:物距大于2倍焦距時,成的是什么樣的像?在1倍焦距和2焦距之間時,成什么樣的像?在小于1倍焦距時,又成什么樣的像?并把這些書寫到黑板上。這樣才能使學生帶著目的去觀察實驗,分析實驗現象,找出規律。
三、引導學生規范操作
操作是一種技能,要通過實踐才能培養,而只有正確的操作才能產生明顯的教學效果,獲得準確的實驗數據。實驗前教師要做必要的操作示范。實驗時要勤走動,及時發現和糾正學生錯誤或不規范的操作行為。如初中的連接簡單的串并聯電路這個實驗,通過實驗不光是懂得什么是串聯電路什么是并聯電路,還要掌握多股導線的使用方法。導線剝開以后,連線以前,要把線頭按順時針方向擰幾下并彎一個半圓形,然后把它放在接線柱上,彎勾的方向要按順時針方向放,這樣導線就越擰越緊。這樣,逐漸培養其正確的實驗操作方法。
四、引導學生要如實記錄
要使得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正確反映客觀規律,就要引導學生忠實于原始數據,如實地記錄實驗情況,即使是某些現象或數據不準確,也要根據實際結果如實記錄。發現問題,要分析原因,找到解決方法。如在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實驗中,有些學生利用平行四邊形作出的F與用一根彈簧稱作出的F′大小和方向都相差很大,這時要讓學生尋找原因。
五、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得出實驗結論
實驗一結束,立即得出結論,這對學生來說有點難,當然教師不能因此一切包辦,直接告訴學生結論,而是要強調實驗結論要以實驗數據為依據,指導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分析、討論,逐步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結論。如在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中,學生對表格中的勢能和動能數值接近保持一致看法,但對結論卻無法描述。教師這時就要引導他們:勢能是由mgh計算的,我們可以看作什么?(學生:重力勢能的減少量)動能我們可以看作什么?(學生:動能的增加量)重力勢能的減少量與動能的增加量有什么關系?(學生:相等)說明了重物在下落的過程中,總的機械能有沒有增大或減少?(學生:沒變)經過這些提示,學生很容易得出實驗結論。
六,加強德育和安全教育
在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進行德育和安全教育。愛護公共財物,注意人身安全。如做測定玻璃的折射率這個實驗,要教育學生不要用玻璃磚去敲圖釘。使用高壓電做實驗的時候,要教育學生不要隨便用儀表測量高壓電的電壓,不要用導線直接插入高壓插座之中,防止損壞儀器、人身觸電事故的發生。
責任編輯 一 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