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既要關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又要重視數學練習的有效性。要布置一些概念題、基礎題、嘗試題、思考題、創新題讓學生練習,逐步提高數學練習的有效性,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進行系統性的掌握。
[關鍵詞]中學數學;有效練習;能力培養
[作者簡介]邱穎珍(1974-),女,江西信豐人,信豐縣第四中學,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學數學教學。
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常常關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很少聽到有關練習的有效性。實際上,有效的練習是有效教學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一旦離開了有效的練習,就根本談不上有效的教學。有效練習是新課程理念數學教學很值得研究的教育課題。
每當新授課程結束后,為了搞好期末復習,筆者給班上學生發了一份基礎題材的練習卷,題目較多。第二天把試卷收上來,批閱后發現全班56人中沒有一個全對。抽了班上一位學習優等生的試卷一看,發現他很簡單的一道題都做錯了,而平時的考試他很少出差錯,基本上都是滿分。而另幾個數學成績好的學生同樣都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原因是,學生晚上作業太多,甚至沒有認真看題目。這件事說明練習的量和質的關系。
要提高練習的有效性,就要注意題目的質量與效果的辯證關系。量不足固然不好,量太多也不見得就好。它會造成學生馬虎應付,甚至抄襲,進而厭惡這門學科。因此,對于好的學生不能只加量,更重要的是挑選一些帶有思考性和創新性的,有一定探索意義的題目,讓他們“既吃飽又吃好”。
選擇練習題,要因人而異,做到“因材施練”。學習好的學生做稍難的探討題,中等水平的學生可做些嘗試題,差一點的學生可做基礎性的題目。這樣各取所需,各盡所能。
一、分層選題
教師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首選概念題和基礎題,其次是嘗試題和思考題,最后是探討性的創新題。分層選題一般是讓學生循序漸進,逐步上升;每次選一定比例的基礎題、嘗試題和探討題,循環而上,讓學生漸漸過關。只有這樣,抓兩頭帶中間,才能使全體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取得更好的成績。
二、選“舉一反三”題
這里所說的“舉一反三”題,就是通過一類題,而使學生能舉一反三。舉“一”難,難在能使學生學好“一”才能反三。這要教師為學生選好題,甚至對一些學困生還要“舉二”,他們才能“反好三”。對幾何練習題,教師可讓學生真切感知平面圖形與空間圖形可以互相變換。如讓學生觀察墨水瓶盒子是什么形狀(長方體),然后把粘貼處拆開再把它展開,問學生展開是什么圖形(是由幾個長方形組成的平面圖形),再讓學生制作一些圓柱體、圓錐體之類的學具或教具,能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
三、選題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和情趣
學生愛動,好奇心強,尤其喜歡游戲, 教師經常選些游戲題、趣味題,可以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與愛好,特別是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對這類題目很感興趣。
如可將學生按興趣愛好分組,分別調查了解以下幾個課題的練習:
1.縣城火車站某一周如何調運這些物資才能獲利最多?
2.縣城汽車站如何安排長、短途汽車數量才最合理,最有效益?
3.縣城舊城改造和新城建設,如何合理布局、劃分土地?
4.體育課、校運會中的數學知識。
教師也可根據學校、班級的一些實際情況,創設一些教學情境問題,讓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分析、搜集資料,確定方案,直至到解決問題,使學生真切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
選題對于教師來說,只是花時間的問題,而對學生來說,則是提高效率和激發學生的思維問題,所以說要使學生喜歡數學課,選好題是很關鍵的。
除此之外,要提高練習的有效性,還要注意對練習進行回顧、發現、小結。有效練習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教師去解決,如要求學生有一個好的練習習慣、一個好的書寫習慣,要求教師在學生練習中及時地為學生解疑釋惑,指點迷津。還要注意批改作業的藝術,這都可以使學生的練習提高效率,進而提高中學數學的教學質量。
責任編輯 一 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