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性格特征,注重學生的興趣,立足學生的生活經驗,以生活情趣化的方式,將抽象的數學融于學生的生活實際,以期達到數學即是生活,熱愛生活即實現了熱愛數學的效果。
[關鍵詞]數學;語言;情趣
[作者簡介]胡春燕(1965-),女,江西九江人,修水縣教育局,小教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數學教學。
一、教師上課的語言運用要生活情趣化
數學語言是簡潔、美好的語言,卻也是最抽象、最枯燥的語言。數學教學恰恰是數學語言的教學。同樣的學生,同樣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的程度千差萬別。這就要求教師有高超的駕馭數學語言的能力,能夠依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心理傾向等關鍵要素,將數學語言進行生活情趣化,化抽象為現實,化枯燥為有趣。如在“0的認識”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說:“我有兩個蘋果,一個獎給認真學習的小明。”說的同時從盤子里拿了一個蘋果給小明,并讓同學們觀察盤子中的變化,問:“可以用數字幾來表示?”學生回答:“可以用1表示?!苯處煟骸斑@最后一個蘋果我要獎給遵守紀律的小芳。”將蘋果給了小芳后,教師舉著空盤子繼續問:“這回該用數字幾來表示呢?” 趁學生被問住、渴望知道真相的時機,教師再講述古人結繩計數的故事,沒有獲取獵物,不結繩,表示0個。在黑板上板書“0”并教學生書寫。如此,學生便獲取了知識,并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
二、教師上課的教學內容要生活情趣化
當學習的知識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愈接近時,學生接受知識的自覺性程度也就愈高。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僅僅充當授課內容的講解師,而更應該把自己打造成課堂教學的設計師。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多地設計一些關于學生生活,讓學生感興趣的數學教學案例,貫穿于課堂中。讓學生在熟知的生活情景里感知數學,接受數學,并愉快地學習數學。如在學習“認識鐘表”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的各式各樣的鐘表帶到學校來,讓他們到講臺前盡情地展示和辨認時間。不管是小熊鬧鐘,還是蝴蝶電子表,它們只是外形上有所不同,其作用都是用來記時的,而且,同一時刻,所有的鐘表上的時間都應該是一致的。讓學生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三、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要生活情趣化
課后作業是教材的延伸,是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不當的課后作業,會讓學生感覺到學習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從而怕學、厭學。一個優秀的數學教師,必然會注重鉆研并把握數學教材的知識結構,在充分挖掘數學課本的智力因素的前提下,結合學生實際生活背景,充分選用和設計學生的課后作業,使數學課的課后作業量小而質高,具有“真實生活性”“智力趣味性”“開放開拓性”“思維創設性”和“靈活多樣性”。如在學完“認識圖形”后,教師就可以安排如下家庭作業:請用學過的圖形畫一幅你心中最喜歡的圖畫。這樣的家庭作業會深受學生的歡迎,他們的積極性也能提高。經過他們的描繪,一幅幅用三角形、圓形、長方形、正方形等組成的充滿創意的圖畫就會應運而生。他們還會涂上顏色,并且自主命名,比如“我家門前的風景” “操場上” “機械狗狗” “我在未來”……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將這些圖畫作業做成一到若干個專欄,讓學生領略學習數學的成就感。
四、數學理論的回歸應用要生活情趣化
數學是人類智慧的產物。數學源自生活,是人們為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在千百年中通過摸索不斷發展起來的一門獨立的理論學科。數學理論也必將服務于人類的現實生活。教師在教會學生解決應用問題時,不能只是停留在紙筆上,而應該將數學理論和方法應用到學生的生活實際當中去,教會他們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用數學的知識去研究并解決生活問題,讓學生有一種親歷的感受,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激情。如在學完“乘法口訣”后,教師可指導學生去數一數教室里的課桌:5列,每列6排,是不是共30張課桌?符不符合乘法口訣?又如學習了“人民幣”之后,可以與學生家長及時溝通,由家長帶孩子進入超市,指導孩子購物等。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