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效的數學交流是學習數學的目標之一,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語言的訓練面臨著很多困難。教師應在數學教學中幫助學生克服膽怯心理,訓練學生勤于表達,引導學生學會表達,有針對性地訓練學生的數學語言。
[關鍵詞]低年級學生;數學語言;訓練
[作者簡介]谷秀梅(1974-),女,江蘇江寧人,南京市江寧區岔路學校, 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數學教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形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有效的數學交流作為學習數學的目標之一。實現有效交流的前提是掌握數學語言。”
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語言的訓練面臨著學生普遍識字量不足,語言比較匱乏,表達容易膽怯等困難。他們數學語言的習得、掌握需要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有針對性的訓練。
一、幫助學生克服膽怯心理
剛進入小學的學生由于環境的變化,學習負擔的加重,大多羞于表達。對于這些學生,首先要培養他們的膽量,幫助他們克服膽怯心理。教師可每天利用晨讀的幾分鐘時間,讓學生上臺說一段話,主題不定,內容自選,唯一的要求就是聲音夠洪亮,頭高高昂起,目光不膽怯。
教師要經常用各種方法鼓勵學生大膽表達,并及時表揚他們的表達。比如,用語言夸獎:聲音真甜、說得很流利、很勇敢、表達得很清晰、有進步、真像個小小播音員、好棒啊……(要用眼神和學生進行交流,露出真誠的微笑);用動作夸獎:豎起大拇指、全班有節奏的掌聲、拿起自己的耳麥給孩子擴音。為了鼓勵學生,只要舉手大聲發了言,教師可利用學生的競爭意識,采取適當的獎勵措施。
二、訓練學生勤于表達
1.在操作中說過程。新課標背景下的教材,不僅注重教師使用教具,更重視學生使用學具,加強了啟發性和操作性的內容。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實踐操作,并注重在操作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如教學認識“=”時,教師可讓學生先擺4個圓片代替小兔,再擺4個三角形代替小猴,訓練學生說:“一只小兔和一只小猴交朋友,小兔沒有了,小猴也沒有了,那么小兔的只數就和小猴同樣多,就表示為4=4。”在操作中,學生頭腦已形成表象,所以表達起來思路清晰。
2.在探索中說道理。教學的目的不只是讓學生知其然,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知其所以然,有理有據地說出其中的道理,學生的思維才會更加縝密。如在教學“0的認識”中有一幅小猴吃桃的連環畫,筆者引導學生編了一個《貪吃的小猴》的故事:“豐收的季節桃子成熟了,小猴看到樹上有4個桃子,這桃子看起來真好吃,于是小猴吃掉了一個,還剩3個。啊,味道美極了!于是它又吃掉了2個,現在只剩1個了。貪吃的小猴干脆把最后一個也吃掉了,這時樹上一個桃子也沒有了。”學生在講故事的同時,自然地理解了“0”的含義,輕松愉快地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在應用中說思路。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解決這類問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嘗試說出具體事物各部分之間的關系,由已知的數量可以提出什么問題,以及如何解決問題,結果會怎樣。這樣,不僅加深他們對知識的學習,更可以逐步培養學生語言的組織、表達能力,提高他們思維的邏輯性、條理性。
三、引導學生真正學會表達
1.從生活語言轉向數學語言。學生剛入學時脫口而出的大多是生活語言,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加以引導,促進生活語言向數學語言的轉化。如,教學“比較長短”時,教師出示了實物——紅、藍兩根跳繩。
生:“紅的長,藍的短。”這是學生的生活語言,為了讓學生會用比較規范的數學語言敘述,師:“誰能把話說完整一些?”生:“紅跳繩長,藍跳繩短。”這時教師又拿出一根黃跳繩,引導學生觀察比較。生又說:“黃跳繩短,藍跳繩長。”師:“剛才你們說藍跳繩短,現在又說藍跳繩長,到底藍跳繩長還是短?怎樣說才更加準確?”生:“應該說紅跳繩比藍跳繩長,藍跳繩比黃跳繩長。也可以說藍跳繩比紅跳繩短,黃跳繩比藍跳繩短。”“還有紅跳繩最長,黃跳繩最短。”可見,通過引導,不但讓學生掌握了長短是相對比較的結果,更豐富了學生的語言。
2.從不完整轉向完整。小學低年級的兒童對新事物的認識尚淺,不會有意識地說一句完整的話,思維單一。根據低齡學生的這種特點,教師要注意讓學生用完整的話來回答別人提出的問題,用問題來引導他們學會說完整話。
數學離不開思維,思維離不開語言。抓好低年級數學語言的訓練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只要教師們做個有心人,根據學生的個性發展、心理特點,選擇恰當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訓練。日積月累,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就一定能提高。
責任編輯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