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教學的過程,是學生在課堂中交流思想,不斷成長的學習過程。教師應創設各種情境引發學生自主學習熱情,為學生創造自主思辯機會,歸還學生自主體驗時間,才能促進他們的成功與發展。
[關鍵詞]自主;數學教學;方法
[作者簡介]沈珠振(1972-),男,江蘇宿遷人,南京市長江路小學,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數學教學。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尤如自然界中的白晝與黑夜,適時互換角色,自主與他主教學方式有機融合,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師生雙方都經歷各種情緒體驗,從而獲得同步增長,體現雙方自身的生命價值,使教育教學活動過程真正成為師生雙方交相輝映、融合一體的生命過程。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在優化引導方法上下功夫,做一名智慧的“隱者”,適時互換師生的角色,構建充滿生機的和美課堂。教師在課堂上適時放手,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才是通向無為而教的捷徑。
一、“拋磚引玉”,引發學生自主學習熱情
英國教育家斯蒂文斯指出:“玩耍和娛樂是孩子開發智力的第一有效方法。”愛玩是兒童的天性,在課堂中融入情境教學,利于引發學生的熱情,學生無意學習間易達成目標。數學活動的設計要體現活動性、趣味性和數學味,要讓學生在活動中能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從而帶來一些數學思考,形成表象。
根據學生年齡特征,課堂中要精心創設教學情境,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和需要,從而打開思維的閘門,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課堂中,需將學生放到學習的主位上,教師退出或半退出學生的學習過程,這是教師的教學責任使然,也是教學方案諸環節中,教師教學智慧的恰當體現。
二、“欲擒故縱”,為學生創造自主思辨機會
著名特級教師張興華的講座中多次提到運用“反例”教學,“反例恰恰是從反面來反襯和激發對概念的本質屬性的認識”。在學習的難點或易混淆處,教師通常要給學生制造點麻煩,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剖析和改正錯誤,經歷從錯誤認識走向正確認識的過程,提高反思能力,促進對數學本質的理解。學生在課堂中出現的錯誤,教師可通過改造,恰如其分地變為反例,適時地運用到教學中去。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最喜歡挑戰式學習。教師運用反例教學,恰好能順應兒童的這種天性。對于學習內容來說,學生并非毫無知識背景,相信多數學生并不會依著教師的誘導而上當受騙,憑著他們自己的認識、思考、合作、創新,會有合理的判斷。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適當地為學生制造些“麻煩”,創造一些思辨的機會,讓學生在摔打中學會自我矯正,加深對數學本質問題的思考。
三、“寸退尺進”,歸還學生自主體驗時間
課堂上,教師應該讓學生在自然狀態下探究,教師應把握學生思維進程的節奏,在等待中使學生一步一步靠近事物的本質,從而領悟數學的真諦,課堂更具生機和靈動。教學,從本質上說,是學生自己感悟、理解數學的過程,教師或旁人無法替代。當學生的認識和理解無法及時到位時,積極地引導固然重要,但在引導沒有發生作用的情況下,不妨給學生多留一些思考和感悟的時間,也讓自己反思其中的原因,更冷靜客觀地分析問題,尋求合適的教學對策。
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探索時間,根據不同的數學內容設計不同的數學活動。對學生能夠獨立解決的數學問題,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空間和時間,放手讓學生從自身的數學基礎出發,在數學活動中經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嘗試、驗證,探索數學的規律,形成建立在自己知識背景下的數學結論。雖然新課標推行了十多年,學生有一定實踐操作、互相討論、自主思考的時間,但有時也似蜻蜓點水,較少能真正讓學生支配學習時間。
學生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需要有足夠的攝入、內化、提取的時間。美國心理學家亞歷克斯·奧斯本提出的延時評價策略——面對學生的學習活動,要留有充裕的思考時間,以期學生相互補充,相得益彰。“以學生發展為本”應體現在教師的教學思想上,體現在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上,延時評價必將推動全體學生的思維狀態持續高漲,促進學生和諧發展。
總而言之,要使課堂精彩紛呈,動態生成盡在掌控之中,教師課前的功課要做足,課中要時刻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利用各種方法,進行各種誘導,使學生的自學成為習慣和提高學習效率的捷徑。
責任編輯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