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要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注重情境創設,激發有效的學習情感;走向生活,設置有趣的生活情境;注重反思,提高教學質量,從而激起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教學情境
[作者簡介]曹斌鋒(1978-),男,江西會昌人,會昌縣第三小學,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數學教學。
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性需要教師注重課堂情境的創設,讓數學課生動活潑起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一、注重情境創設,激發有效的學習情感
一堂新課的導入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重要一環。如何恰如其分地導入新知是每位教師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的問題。數學課常用的方法有:用例證法羅列現象,找出規律,導出公式;先用貼切的比喻形成感性認識,引導學生抽象思維導入理性認識;先復習已學過的與本堂相關的知識為本堂的教學埋下伏筆等。比如,在講解“平移與旋轉現象”時,筆者設計: (1)說一說自己去過的游樂園里有哪些游樂項目? (2)這些游樂項目是怎樣運動的?之后舉生活中的實例,進一步了解平移、旋轉特征。引出平移和旋轉的特征后,再探討分類的理由。如(1)平移:火車沿筆直的軌道行駛、纜車沿筆直的索道滑行、火箭升空等物體都是沿著一條直線運動的,這種運動就叫做什么?(2)旋轉:大風車、摩天輪等都是繞著一個點或一個軸為中心做圓周運動的,這種運動叫做什么?之后再用大家身邊的學具在桌面做平移和旋轉運動。當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動起來后,及時小結知識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除了仿照教材上設計的活動,還應根據學生的認知,通過折疊、做角、畫角、拼擺、拉一拉、轉一轉,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課堂上還可根據學生的特點,自行設計一些活動。總之,在課堂上盡可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感受到生活處處有數學知識。
二、走進日常生活,設置有趣的生活情境
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環節。特別是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教師要跳出教材,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在更廣闊的天地間開展數學活動,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將感知的活動討論探究與自己體驗結合起來,讓生活走進我們的課堂。
如,第六冊“千米和噸的認識”中對于“噸”的概念學生比較難于理解,在教學時,就設計一些生活化的問題:汽車的載重量是多少?火車車皮的載重量是多少?計量這類較重物品用什么作單位? 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計量較重的或大中型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噸作單位。接著再請學生說一說在哪里看見過用噸作計量單位的標志。整個教學設計圍繞教學內容和小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在教學中先演示、提問,再小結,讓學生充分感知“噸”這個計量單位,為下一步的教學奠定基礎。記得一年級學生學習“認圖形”內容時,有些同學難于區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形狀。為了能準確地辨認和區分這些圖形而達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筆者曾經安排以下幾種形式的探究活動:(1)找圖形。教師用四種圖形拼成一個機器人,要求學生從機器人身上把這四種圖形分別找出來。(2)說圖形。讓學生分別說一說,見到的哪些物品是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的。(3)折圖形。拿一張正方形的紙,對折一下,讓學生發現這張紙分成兩個一樣大的長方形;再用這張紙橫著對折一下,讓學生發現這張紙分成了四個一樣大的正方形;再用這張紙對角折一下,讓學生發現這張紙分成了八個一樣大的三角形。學生通過自己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最終找到知識的規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注重教學反思,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葉瀾教授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教學反思是教師對自己教學活動的反省與自我觀察。教師應該認識到課前認真備課固然重要,課后反思更有利于及時反饋教學實踐的信息。每節課結束后,教師應盡力認真結合教案,對課堂教學進行自我反思并寫好教學后記。哪些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而哪些又是充分得到了學生的認可和參與,獲得了良好反饋。教師應該總結課堂成果,完善正確的、學生喜歡的內容,修改那些沒有達到效果的片斷,思考如何改進,只有這樣教師的教學經驗才會越來越豐富。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每上完一節課,教學中的疏漏與失誤在所難免,教師要及時客觀地找出教學過程中的不足與失誤,并虛心聽取學生的意見,做好查漏補缺的工作,長期如此,課堂一定會越來越精彩。
責任編輯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