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離不開教師對學生主體的細致體察和全心關注。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在交流碰撞中綻放思維的火花,尊重經驗,把握思維起點;思考為本,激發思維動力;關注差異,利用思維彈性;敢于標新,呵護思維自由。如此才能讓學生個性得到張揚,從而構建精彩的數學課堂。
[關鍵詞]小學數學;思維;課堂;思考
[作者簡介]嚴世林(1975-),男,江蘇如皋人,如皋市江安鎮江安小學,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數學教學。
一、 尊重經驗,把握思維起點
把握學生的認知起點,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設定科學合理的教學切入點,是激活學生思維的關鍵一步。雖然受到學生心理年齡和生活經驗的制約,他們的已有知識經驗往往是瑣碎而凌亂的,但是這其中卻包含著學生個體的認知傾向、情感需要以及更復雜的情境性因素。課堂教學貼合學生的經驗展開,會使得教學事半功倍。
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在有些時候會對新知教學產生干擾,他們會被生活中的一些表象所迷惑而產生“習慣性錯誤”,或者因為舊知的過分強調產生負遷移。教師要理解這種錯誤,不能簡單粗暴地進行否定乃至批評,而應當引導學生通過反證的方法,在自我否定中讓他們重新認識生活經驗,從而獲得知識經驗的自然生長。
比如,在教學復習“統計”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正確認識平均數、中位數以及眾數的不同特點,特別是平均數的意義和適用范圍,教師可設計這樣一道題引發學生的思維矛盾:在一次短跑比賽中,七名選手的平均成績是41.3秒,張三的成績是41.7秒,猜一猜張明可能是第幾名?
學生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張三的成績比平均數要低,應當是中下水平。而當教師亮出七名選手的全部成績時,學生們驚訝地發現,原來張三竟然是第三名。通過組織學生分析比較,他們認識到“平均數是會騙人的”,因為前兩名的成績太好,拉高了平均數,從而幫助學生全面地認識了平均數的意義。
二、 思考為本,激發思維動力
數學教學中的情境創設,如果過分地注重情境的趣味性,而忽視提供有價值的問題,學生的興趣非但不會持久,而且會讓學生的思維形成惰性。因此,用數學自身的魅力——即思考的價值去打動學生,喚起學生深層次的表現欲望,讓他們享受思考的樂趣,從而培養長期穩定的數學學習興趣。
比如在教學“倍數”這一概念時,筆者引領學生充分地體驗了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讓思考伴隨著整個過程,從而幫助學生建立全面、細致的知識結構。
①你能想到哪些3的倍數,請你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把3的倍數寫出來。
②你能把3的倍數一個一個全部都寫出來嗎?為什么?那么可以用什么符號表示?
③你是從哪個數開始寫3的倍數的?
④大家是怎么找到3的所有倍數的?
⑤一個數的倍數有什么特點?
這幾個環節中,讓學生感受到3的倍數根本寫不完,用省略號表示,顯示了數學簡潔性的魅力;再通過觀察、比較、歸納,引導學生發現并概括一個數的倍數的特點,使得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 關注差異,利用思維彈性
學生的個體差異客觀存在,比如有的學生善于動手操作,有的學生表達能力較強,有的學生能夠長時間反復嘗試解決某一個問題……這些差異是教師必須予以關注的重要教學資源,積極面對并合理運用這些差異,能激發學生思維之間的碰撞,讓學生的思維充滿彈性和張力。
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學生的不同思維傾向,他們會產生各種解決問題的策略,也會有層次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所產生的解決思路有的比較繁瑣,有的則簡潔明快。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比較,在多樣化和最優化之間找到平衡。
四、 敢于標新,呵護思維自由
學生總喜歡與眾不同,他們往往不滿足于教師和同伴的已有經驗和想法,在提出獨特見解并獲得肯定后會得到極大的心理滿足。教師要呵護這種思維傾向,因為這其實是創新意識發展的契機,是發展學生思維、提升學生能力的原始驅動力。
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一課時,筆者要求學生在方格圖上畫出面積是24平方厘米的圖形。筆者先讓學生獨立思考作圖,再組織交流,既讓學生鞏固了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也滲透了列舉的數學思想。大部分學生都是畫出了各種長方形和正方形,但是有一些學生卻勇于標新立異,利用“一個小方格的邊長是1厘米”的已知條件,畫出了各種不規則的圖形。盡管沒有用到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而是運用了最基礎的數格子的方法來確定面積,但是他們謹慎地明確了題目的要求:“只是畫出面積是24平方厘米的圖形,沒說一定要是長方形或者正方形呀!”這時應該對學生予以贊揚,他們的答案不但符合題目的要求,而且不局限于本節課的內容,大膽地運用了所學知識,也是一種“活學活用”。
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從點燃思維的火花,到振飛思維的翅膀,離不開教師對學生主體的細致體察和全心關注,只有全面盤活學生的思維,才能讓數學課堂綻放別樣的精彩。
責任編輯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