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班報作為班級文化宣傳的小園地,為學生展示習作提供了一片新天地,為增進學生、老師、家長間的交流架設了一座橋梁,為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搭建了一個平臺,從而讓學生享受快樂,體驗成功,鍛煉能力。班報記錄著孩子多彩的童年生活和成長軌跡;它誘發學生文思汩汩如泉,情愫真摯感人;它給了學生實踐體驗的一方天地。
[關鍵詞]班報;展示習作;實踐平臺
[作者簡介]羅曉萍(1970-),女,江西吉安人,吉安師范附屬小學,小學特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
班報是班級文化的一道獨特風景,是提高學生習作水平的一方新天地。學生在這片園地里“我手寫我心”,收獲了一個精彩的童年。
一、激發學生寫作熱情
作文是小學語文的半壁江山,然而不少學生“畏作文如虎”。如何讓學生由“怕寫”變“樂寫”呢?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下,才能產生使兒童的作文豐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詞語。”可見,興趣是促進學生寫作的內動力。班報具有廣泛性和實用性,能激起全班學生積極參與辦報的濃厚興趣,它有利于吊起學生主動寫作的“胃口”。教師積極鼓勵學生:只要你們敢寫、愿寫、樂寫,你們的文章就一定能上報。快快投稿吧!每個學生都渴望成功,所以一聽說自己的文章能上報“發表”,他們的習作熱情自然高漲,個個積極主動地記日記、寫小練筆、編童話、抒感想……每一期班報對學生都是一種激勵與促進:“發表”了文章的學生喜悅、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而文章未上報紙的學生則流露出羨慕與不服,期待著在下期的班報中自己的文章能“閃亮登場”。這樣,全班學生通過班報這個平臺,激發了聽、說、讀、思、寫的熱情。
二、架起家校溝通的橋梁
人人是辦報者又是讀報者,所以班報搭建起了全班學生交流的橋梁。孩子們雖然在同一個校園的同一個班級,但習作選材角度、寫法卻因人而異。在編班報、讀班報中,孩子們不僅互相啟發、互相借鑒,而且能增進彼此的友誼。
教育是個復雜而又漫長的過程,學校與家庭相互合作才能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孩子進入高年級,許多家長反映孩子叛逆、愛頂撞。家長是班報的忠實讀者,利用班報這一媒介可架設起家長與孩子溝通的橋梁。家長會即將來臨,教師提議學生出一期“花季心語”專刊,可自由吐露心聲。家長會上,家長們手捧班報百感交集。有一學生的媽媽激動地說:“班報拉近了我和孩子的距離,讓我們更全面地了解孩子,還給我們家庭教育以指導。”另一位學生的爸爸感慨道:“一直以來,我總是責怪孩子迷戀課外書,不務正業,今天讀著兒子寫的《爸爸,我多想》,我驚喜地發現兒子不僅文章寫得洋洋灑灑,真摯感人,而且他善解人意,一直在包容我的粗暴、武斷呀!感謝班報!”顯然,班報的“花季心語”已觸動家長的心靈,使“心靈對話”真正如甘霖悄無聲息地滋潤著兩代人的心。
三、搭建鍛煉學生能力的平臺
班報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自由展示自我的習作園地,要想自己的文章吸引同伴的“眼球”,學生自然鉚足了勁,在“求新”“求真”“求好”上下功夫。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泉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個不歇。”學生為了攝取習作的“源頭活水”,為了抒發真情實感,他們積極主動地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和綜合性學習,“以身體之,以心驗之”。實踐中,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鍛煉。
讓學生編輯班報是“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一個有益探索,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鍛煉提高的平臺。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從班報主題的確定到選稿、編輯文字,再到挑選圖片,大家分工合作,不會的就學,不懂的就問。一次孩子針對班級開展的讀書活動,設計了一期以“我愛讀書”為主題的專刊,上面有精彩紛呈的讀書感悟,也有啼笑皆非的讀書故事,還有對書中人物的獨到評價……題材多樣,圖文并茂。一期期班報見證了孩子們的成長。
四、體驗成功的園地
心理學家蓋茲曾說:“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更能增強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么東西讓每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班報為每一個學生提供了“發表”文字的機遇。學生看到自己的文字變成了班報上的鉛字,成功的喜悅使學生如沐春風,心中鼓起的信心之帆讓他們的習作熱情空前高漲。他們興趣盎然地在班報上耕耘,生動活潑的語言、獨特的感悟在筆端自由流淌,字里行間躍動著美妙的童年音符。就連昔日那個“談作文色變”的毛頭小男生也能文從字順地寫下玩耍時的雀躍,讀書后的感動,班報真正成了學生收獲成功、體驗快樂的園地。如此良性循環,學生習作變得快樂而輕松。
責任編輯 沁 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