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低年級學生普遍自覺性差,缺乏耐心和毅力。他們還處于心性未成熟的階段,情緒易波動,不善于自我審視,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因此,教師應當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在教學活動中鼓勵學生堅持到最后,養成直面困難解決困難的耐心和毅力;同時還應對學生因材施教,引導其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在與同齡人的交往之中,幫助他們正確處理和同學之間的矛盾;敦促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結合,給學生提供全面的引導。
[關鍵詞]低年級德育教學;教師引導;因材施教;家庭教育
[作者簡介]于鳳英(1970-),女,江西豐城人,豐城市榮塘中心小學,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德育。
小學低年級學生普遍自覺性比較差,缺乏耐心和毅力,不善于幫自己制定行為準則,而總是需要教師或家長幫助他們形成對自己行為的具體要求,并且往往是只有在師長的監督和幫助下才能較好地完成任務。
低年級學生情緒易沖動,多隨情境的變化而變化,“破涕為笑”之類的情形時常見到。他們的情緒具有很大的波動性,不善于掩飾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比如,某次考試進步了,課堂上老師的表揚會讓他們興高采烈。相反,如果學習不好,他們則可能產生挫折感,體會到痛苦、羞愧等各種情緒。除了學習之外,在集體中的地位,與同伴之間的關系,都會使他們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體驗。
但是同時,低年級小學生在自我意識的發展上也是非常顯著的。在入學后受到各種學習活動及其評價的影響,都將促使他們從不同角度對自己有了新的認識,并在自我審視、自我調節等能力方面對自己有了新的要求。但在自我概念的認知方面,他們還比較模糊,總是偏向于從自己的具體的外貌特征上進行描述,而不太了解自己的個性特征與別人有什么不同之處。在自我評價上,容易表現出對他人評價的依賴,缺乏獨立的見解。他們容易看到自己的優點,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缺點;較多地評價他人,不善于客觀地評價自己。自我控制能力較之幼兒階段有了發展,但仍比較差,特別容易受他人的影響與暗示,進而產生不自覺的模仿行為。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和多年的教育教學,筆者認為做好低年級德育工作可以從以下四方面采取措施。
一、在班級活動中鼓勵學生堅持到底,培養解決困難的耐心和毅力
面對困難,大多數孩子的心態是優柔寡斷,甚至是逃避,即所謂的因難而退。假若不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低年級學生的這種怯懦的心態會對以后的學習生活造成更加嚴重的影響。因此,教師應該在教學活動中鼓勵并引導學生堅持到最后,養成直面困難解決困難的耐心和毅力。
二、教師應該在關注學生學習成績的同時,適時關注學生的情緒
就學校教育而言,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單獨的個體,理應因材施教。學校和家庭不能避免地總會讓學生對成績十分重視,并使之情緒波動很大。對于成績優異的學生,教師在表揚的同時必須注意避免過度的表揚引發學生的驕躁情緒。對于成績普通的學生,教師也應當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適時對其進行褒獎。如此便可以在照顧學生情緒的同時,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和評價他人的準則。
三、引導學生之間進行正確的溝通與相處
低年級學生情緒多變,喜惡都寫在臉上。同時,由于現今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時家長百般呵護,因此往往會相對更加自我,不善于包容其他同學。在低年級學生的交往之中,往往容易出現個體間的冷戰,相互孤立,甚至會出現幾個學生集體孤立某個學生的現象,這無疑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有害的。低年級學生還處于心性未發展健全的階段,作為他們信賴的對象,老師應該對他們進行適當的教育和引導,幫助他們正確地處理與同學之間的矛盾。
四、敦促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結合
低年級學生的教育環境不僅僅是學校,還有家庭。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現今的很多家長對于家庭教育方面知識儲備不夠,對小孩往往要么是過于溺愛,要么就是過分苛責。因此,這就要求教師承擔學校教育外的另一重要職責——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溝通的重要橋梁。教師應該定時召開家長會,或者適時對家長進行單獨訪問,以便家長掌握孩子在校的動態情況,并且幫助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進行一定的指導和建議。
總而言之,做好低年級學生的德育工作對教師而言是一個全面的挑戰,要求教師對學生從學業、校園生活和家庭方面進行全面的干預和引導。
責任編輯 沁 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