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色調在色彩繪畫中起著重要作用,教師要從觀察感受色調、認識色調、表現色調三步,對色調課程的教學作具體深入的分析。色調是客觀存在的,有其自身變化規律,是科學的,科學雖不等于藝術,藝術卻可以利用科學,利用色調規律。色調的提煉取舍,不是主觀編造色彩,正確地提煉取舍,必須能傳達物體色調的精神。
[關鍵詞]色調;課程;感受;認識;表現
[作者簡介]文軍波(1978-),男,湖北仙桃人,中山市濠頭中學,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學美術教學。
色調是色彩練習中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色彩知識。色調一詞來自音樂,原指規定一支樂曲的調門,后為繪畫所用,指畫面中物色所具有同一調子的傾向,色彩繪畫要用色調講話,畫面有了色調就會變得有滋有味,就會產生優美、震撼人心的感人力量。在色彩繪畫中有了駕馭色調的能力,會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色彩的形成并不斷地發現美的存在。可以說色調是形成畫面的主要魅力,是一幅畫的靈魂。很多美術高考生畫色彩靜物時,只注意單個物體的色彩關系,而忽視一組靜物的色彩氣氛,忽視畫面呈現給人的總體印象,也就忽視了畫的整體色調。出現“花”“臟”“亂”“粉”等問題,這些都是由于對整體關系把握不足所造成的。一副作品的色彩局部畫得好并不等于整體好,而強調整體就是強調色調,色調“亂”則全畫“亂”,可見,色調在色彩畫中起著關鍵的作用。
一、在觀察和感受色彩的基礎上獲得對色調的感性認識
雷諾阿曾十分坦誠地說:“你帶來一大堆理論來到現場,而大自然往往會把這堆理論全部扔到地上。”可見雷諾阿強調學畫過程是一種感性認識大于理性分析的過程。在感性認識階段,要從整體出發,尋找感覺,落實到理解和指導上來。
1.拋棄大腦中原有的色彩信息,正確地觀察
在我們每個人的大腦信息儲存庫里,儲存著許多有關色彩的信息,如:天是藍的,草是綠的,國旗是紅的等等。因此,我們在看到一個物體時對它真正的顏色“視而不見”,看不到它在一定的環境、背景之下所產生的色彩變化,所以在這一階段的訓練中,讓學生多觀察色彩,觀察物體在不同的環境和光源下所產生的色彩變化,即色調的變化,獲得對色調的感性認識。
2.察形觀色,獲得對色彩的感性認識
引導學生學會整體觀察的思維方式,如我們在觀察和感受一個梨,光線射入我們的眼睛里,最初大腦接收信息時的第一反應是一團黃色,不知道是什么東西,只是一塊顏色。然后,眼睛再次傳達給大腦的信息是一個形狀,橢圓的形狀,但仍然不知道是什么。最后眼睛傳達給大腦的信息是一個有體積的橢圓狀物體。對照大腦信息儲存庫里的資料判斷,它是一個梨。這種整體的觀察方式,擺脫細節帶來的畫面陷入局部的困惑,也是畫好小色稿的前提。所以,在觀察色彩時,不要孤立、機械地觀察,要從整體的冷暖關系、空間色彩的透視關系、色彩之間的整體關系等這些大的方面去觀察,客觀地分析和比較對象,不要總是帶著一種固有色去觀察色彩。比如在畫靜物的時候,前后兩個相同的蘋果,都畫成相同的紅色,就沒有了色彩的透視變化,使整個畫面缺乏空間感,顯得呆板,沒有靈性。
這一階段,訓練學生的色調感覺與色彩關系的把握能力是教學的根本目的,所以,反復強調要想畫出理想的色調,首先必須先學會怎樣去觀察和感受,而尋找感覺是觀察和感受色彩的著重點,最后把感覺落實到理解上來,以理解去指導表現。
二、在認識與理解的基礎上獲得對色調的理性分析
建立了對色彩的初步感受,懂得了整體觀察,并不是說就能畫出優秀的作品,一幅好作品的出現并非繪畫者隨便涂鴉能涂出來的,也并不是僅靠感覺就能畫出很好的作品。有些作品看似隨便潦草,但其本質還是建立在相關理論上的。
1.學習理論,加強認識
學習理論主要是在觀察與感受色調的基礎上認識色調,并深入學習色調方面的有關理論知識,相關的理論知識有:影響色調的因素、色調的分類、色調與色彩關系、色調的基本構建原則、組織色調的方法等等,只有通過一定的學習,才能建立對色調的認識。在色調的學習過程中理論性的東西并不是很多,重要的學生要能夠掌握并理解。只有在對理論知識充分掌握的基礎上,才能更好更自由地表達自己想要的畫面效果。
2.借鑒大師,開闊視野
理論教學中穿插介紹大師名作是教學的重要手段,通過觀摩大師作品,了解各個時期不同流派、不同畫家的風格特征,一方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從大師作品中學習色調的運用,如印象派大師莫奈的作品,《草垛》《盧昂大教堂》等作品,因光照的色相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色調。梵高擅用黃色,維亞爾喜歡用褐色等等,這些大師們的作品都帶著強烈的個人風格特征,但是在色彩的運用、色調的提煉、統一方面都是一脈相承的。
三、在獲得感性認識和理性分析的基礎上表現色彩的色調
分析色彩,概括簡練,從色彩的大關系、色調關系、主觀色等方面加以訓練,以色造型,突出色調的和諧之美,學生只有經過整體的色調訓練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1.科學合理的訓練
色塊推移練習:色塊是組織畫面的主要成分,也是塑造物體的主要手段,其中有明度練習、純度練習、補色推移等練習,學生在做完這些練習之后,便能很快調出需要的顏色。
形象思維色塊轉換練習: 形象思維色塊轉換訓練可以說是一種觀察方法,是通過對實物的觀察綜合分析色彩,再通過概括總結出組織畫面大的色彩關系的一種轉換過程,這種訓練能形象直觀地把握復雜的色彩關系,易于組織畫面的色調。
小色稿練習:很多學生在畫色彩的時候,往往只能看到顏色看不到色調。在此環節中,筆者采用小色稿訓練的教學策略,用小色稿的方式去練習,一可以節約時間;二迫使學生抓住對景物最初的瞬間感覺;三要求學生用大筆作畫,概括整體地畫出大的色彩關系。總而言之,小色稿訓練可以把有限的精力放到色調的統一處理上,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2.步驟與方法是關鍵
嚴把步驟關,理順作畫的步驟,這樣學生在進行課堂寫生時思路就會更加明確,對畫面表現語言的探索才會有動力、有意義。而且在潛移默化中解決了學生平時出現的問題,如“花”“臟”“亂”等問題,方法得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強示范,詮釋技法問題
教學中教師親自示范作畫更加能夠詮釋許多技法問題,學生在觀摩過程中也能夠更直接地學到技法和用色規律,當然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技法上不斷地自我提高和創新,在教學實踐中真正體現教學相長。
4.學會調“灰”,幫助畫面色調統一
引導學生學會調制一些灰顏色是非常有必要的,如基本色相互疊加再加大量的白色,能調和出不同色彩傾向的淺灰,讓學生學會用灰色作畫,學會用灰色組織色調,是高考深度教學的方向,是考生作品品位拉開差距的重要因素。要多臨摹借鑒優秀色彩作品,不斷分析畫面色調形成的各種因素,如黃灰調的畫面需要有哪些基本色塊組成,給人什么樣的色彩感覺;紅灰調的畫面需要哪些色塊,給人什么樣的色彩感覺。多反復思考分析,時間長了,就能掌握灰色在畫面色調形成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
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從實踐做起,在實踐中必然會遇到各種麻煩和問題,只有在試圖克服已面臨的故障時,他們才會主動地從知識上尋求解開疑難的鑰匙。不斷地實踐,繼而也會對理論知識有更深入的認識。
在色彩教學中,經常有學生問: “老師,什么樣風格的色彩可以拿高分?”面對這樣的問題,有時候很難回答,風格對很多美術高考學生來說是一種誤導,但是我們又不得不承認確實存在風格問題。因為風格問題,每年美術考試期間,很多學生疲于奔命地往返于各地考試,為的是“東方不亮西方亮”。作為學生的引路人,有時也感到很困惑,因為南北差異確實存在,所謂的風格也確實導向著教學,聯考的過關性考試和所謂的八大美院的選拔考試也有所不同,無論有多少種不同,有多少種差異,藝術是有規律可循的,一幅色彩作品的美是通過色彩的和諧、意境、節律、色調構成的,而色調是作品的色彩主調,是色彩的中心,是色彩的總指揮。確定色調應該在落筆之前,所以觀察與感受色調是認識色調的前提,而表現色調也只有在正確的觀察、感受和認識色調的基礎上進行表現。在色調的教學中,筆者把色調教學放在課程這個大的課題環境下去組織教學,圍繞著一個總體的目標,觀察、感受、認識、表現相輔相成,理論的學習離不開對色調的感受,而實踐操作也離不開理論的支撐,完成一幅作品必然在觀察、感受、認識的基礎上去表現,最后才能形成完美之作。
責任編輯 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