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觀察美、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并在美術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激發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真正達到美育的目的。
[關鍵詞]美術教學;審美情趣;實施美育
[作者簡介]李亮萍(1981-),女,江西信豐人,信豐縣第二中學,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學美術教學。
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實施審美教育,使學生逐步形成審美感受、審美知覺、審美情趣、審美觀念等,培養學生觀察美、發現美、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那么,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怎樣來達到實施美育的目的呢?
一、在高中美術教學中實施美育的兩個途徑
在高中美術教學實踐中,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主要有兩個方面的主要途徑和重要手段:一個是在觀摩欣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中進行,另一個是在學生實踐“表現美”的過程中進行。兩個相互作用,相得益彰。
1.運用對美術作品及自然美、社會生活美的鑒賞達到實施美育的目的。學生通過觀摩并結合教師的講述鑒賞美術作品,即美的構思、美的構圖及美的形象、色彩與情調,使學生從中體會審美對象的中心思想與藝術性,讓學生通過藝術的、自然的、社會的、生活中的觀摩、感知和理解來感悟美。其中有雄偉壯觀的高山大河,如信豐縣境內的油山、金盆山、桃江河、西江河等;絢麗多姿的旖旎風光,如百里臍橙帶、花園早春、谷山積翠,桃水拖藍等,這一切都孕含著大自然的美麗可愛,教師要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感受大自然,描繪大自然,謳歌大自然,正確地引導學生感受、欣賞、理解大自然的美,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與追求,使人與自然和諧美好相處。與此同時,再引導學生去發揮他們在建筑、藝術、哲學、歷史、科學、心理等多學科方面積淀下來的美學因素,使學生漸漸地站在美學的高度審視自然與社會之美,從而讓學生獲得更高層次美學藝術的熏陶。
2.通過學生的美術作品展示及教師對美術作品的講評來實施審美教育。在學生的作業中通過眼、腦、手協調一致的科學訓練,升華審美和知覺,進而發現美的規律,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在具體教學實踐中要給予學生心情發揮和調動藝術個性的機會,鼓勵他們用自己特有的敏銳視覺進行觀察來發現美。用個性化的記憶、思考、分析、想象、感悟在腦海中的意象,盡心盡力發揮學生的藝術感染力和想象力,使自己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在美術創作中,按照美的規律性,塑造美的形象,讓學生在發現與創作中,不斷獲得藝術的享受和美的教育。
二、在高中美術教育中實施美育的三個層次
在繁雜而豐富的美育內容和多變而具體的美的形式中,教師需列出符合學生認識過程的美育序列,即美育過程的三個層次:了解美的知識、掌握美的技能和創造美的形象,使美育實施于高中美術教育的全過程。
1.學習美的知識,就是鞏固和發展學生的基礎美感,并通過視覺、聽覺產生美感心理的認識階段。它可以促進學生對視覺藝術的認識和初步理解,提高他們對美術學科的濃厚興趣。
學習美的知識,就是教師讓學生了解什么是美術,為什么要學美術,怎樣來學美術等問題。教師要學生熟悉各種美術作品的分類方法,各種美術技能技巧的要求,主要特征和基本原理,認識美術與美育的關系以及美術對我們文化素質的影響,理解藝術美與自然美引起的美感心理反應等。
2.掌握美的技能,屬于美感反映的實踐階段。學生美術的技能訓練過程包括指導學生觀察分析特定客觀事物、組織內容、確定主題、使用工具和材料、掌握制作方法以及進行寫生、臨摹、述寫等系列教學內容。學生在學習美術過程中,可以通過恰當地運用點、線、面、色來表現具象形體美或抽象形式美。在美術教學實踐中,筆者一貫重視視覺、動覺的訓練,提高表象能力,這種視覺和動覺的實踐過程能增強學生的審美情趣,深化審美感受,培養學生借助自我視覺和動覺功能,表達各自審美感覺和建立審美知覺的正常次序,從而達到我們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有關實施美育方面的重要內容和教學任務。
3.創造美的形象是指在學習美的知識、掌握美的技能的基礎上,進入創造性活動的應用階段。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教師要使學生能正確地表達客觀事物與個人感受的關系,使之盡可能達到審美的理想高度,就需要通過素描、色彩、工藝構成等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技巧的學習與訓練,研究掌握各種造型藝術的技巧與經驗。讓學生在自己的美術作品創作和理解他人的藝術作品的情趣中,懂得、理解美的創造過程中充滿積極向上的激情,在激情的創造中提高審美能力。所以說,高中美術教學要著力培養學生觀察美、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他們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讓學生在美術教學和實施美育過程中,追求真、善、美,摒棄假、惡、丑。
責任編輯 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