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時代發展和學生教改自身發展的需要,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提高自身素質,創設課堂情景,在課堂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創新;教改;鼓勵;實踐
傳統的教學觀,以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獲取高分,提高升學率為根本目的,因此在教學方式上往往采用“填鴨式”“滿堂灌”“題海戰術”,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狀態,課堂上只能沿襲教師思維,自己的創新思維沒有展現的機會。因此,要利用課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只有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學觀,樹立起現代的素質教育觀,即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創新能力為目標的新型教育觀。
一、改變傳統的教學觀,提高自身素質是教學利用課堂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前提
在素質教育觀的指導下,教師注重的是學生能力的培養,教師將給學生充分自由的空間和時間,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技巧,而不是單純的傳授知識,這樣,學生的創新能力就能夠充分發揮出來。
在改變傳統教學觀的同時,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教育觀點的改變,教學模式的改變,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并敢于放棄、勇于創新;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要求教師具有廣博的知識;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要求教師具有科學思維能力,正確引導學生創新思維;要求教師具有靈活機智的組織和駕馭能力來組織好課堂,避免過于集中或者過于分散。
二、營造緊張、活潑、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礎
教學過程并不是機械的、無情的“廣播”過程。在課堂上,師生間通過眼神、語言、手勢動作等會進行潛在的感情交流。因此,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在師生間建立良好的感情,營造有生機、充滿民主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形成探索創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種以創新精神吸取知識、運用知識的心理趨向。 創新課堂要求教師把微笑帶進課堂,把期望帶給學生,尊重、理解、寬容學生,創造良好和諧的氛圍;同時,在引導學生探索問題時,應多用激勵性的語言動作、眼神等,傳遞對學生的信心和期望,讓創造力的種子得到萌發生長的良性“土壤”;在學生設計有出入時,教師不要全部抹殺學生的創新思維,要在肯定其進步的同時,建議性地分析學生出錯的原因;當學生取得成功進步時,應及時給以表揚,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會以更加積極的狀態投入新的問題中,激發創造力。
三、鼓勵學生求異求新是在課堂上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
求異求新是創新最重要的特征。課堂教學要鼓勵學生標新立異,求異求新,鼓勵學生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更要鼓勵學生再次發現,重新組合。學生在知識的自我建構過程中,張開思維與想象的翅膀,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尋求的過程有常規思考,也會有超常的想法,教師要及時引導和發現學生獨特的、新穎的方法,在獨特和新穎中創新。例如:學習了地球自轉的規律和結果后,讓學生課后思考“如果地球反向自轉,一天還是24小時嗎?產生的結果會有什么變化嗎?”
四、創設課堂情境,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實踐提供機會
新的地理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地理教育資源,優化地理實踐環境,將地理實踐能力的培養置于更廣闊的社會大背景之中。因此,要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和發現地理問題,把課外學習與課堂練習結合起來,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實際,走向實踐領域。
1.引導學生用地理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事物
在講授《農業的發展》前,首先讀了一則新聞: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萊斯特·布朗發出了“誰來養活中國人”的驚人之問,得出“誰也養活不了中國人”的結論。真的如此嗎?面對這個問題,學生們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過來,躍躍欲試,急于到課本中尋找答案,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2.指導學生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我國是世界上典型的季風氣候區。請問“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是什么意思?它形成的地理原因是什么?這里的春風指什么風?
3.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撰寫地理小論文
利用課余或者節假日,組織學生開展有目的的地理調查研究活動,并寫成調查小報告或小論文,對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興趣和能力、提高學生寫作水平和整體素質是很有利的。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告訴教師:“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弊鳛樾聲r代的地理教師,應在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的基礎上,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其創新素質的同時,以飽滿的熱情多給學生以激勵、喚醒和鼓舞,保護學生的創新意識,為培養出更多的具有良好創新素質的人才而努力工作。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