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有利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主體,教師須在課前、課中、課外全過程下工夫,心中有學生,處處尊重學生。
[關鍵詞]課堂教學;學生主體性;自主學習時代在發展,社會在變化,傳統的教學模式也受到了挑戰。傳統教學注重結論而忽視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高,因而必須轉變。教學應突出“學”在教學中的地位,也就是要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作用。這是新課程的理念,也是有效課堂所要追求的目標之一。
一、課前備課做到“心中有教材,更有學生”
每位教師進入課堂前,都要首先弄清楚本節課要達到的教學目標以及所要運用的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三個維度的內容。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清楚這節課如何運用展示、檢測和評價等多種方式去促進學生學習,比如展示哪些材料、哪些觀點,用何種方式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對學生課堂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如何應對,如何評價,等等。這就要求教師在鉆研教材的同時,頭腦中始終要有學生,應時時思考:學生原有基礎如何?他們對現實問題的認識水平怎樣?他們能接受嗎?簡單說來,就是在頭腦中帶著學生的實際水平去鉆研、處理教材去備課,才能在課堂上為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創造條件。
二、在課堂教學中喚醒、鼓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得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只有學生參與到了教學活動中,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有效提高教學效率。作為課堂的組織者,教師要清楚自己的職責所在。講課是一門藝術,這門藝術的魅力不僅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傳授知識的那個前提——你的學生被你喚醒,受到了激勵,得到了鼓舞——從而參與到課堂中主動去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把學生當做主體性的個體,尊重其人格,淡化對學生的強制和約束,更多地給予啟發、誘導和鼓勵。對此,筆者認為兩個環節值得注意。
1.創設有效的教學情景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上,情景教學有著特別的意義。我們的學科理論性強,而要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就要在教學情境的設計上花一番心思。例如,筆者在講《弘揚民族精神》這個內容時,播放了校園里有些學生的不雅表現,讓學生體會“民族精神我弘揚”的深刻意義及責任感。這樣的教學情境顯得很自然很親切,學生能很好地參與到課堂中來,這是自主學習的開始,也是教師順利引導的前提。
2.巧設問題,激發學生潛能
如何提問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爭先恐后“跳起來”,有所悟有所收獲,這是我經常思考問題。提的問題不能過于簡單隨意,要結合這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找準能誘發他們興趣點來設問。這樣的提問既不能高不可攀,讓學生回答不出來陷入尷尬境地,也不能讓學生輕而易舉地得到答案,喪失挑戰性。有人說過,要把知識的果子放在學生跳一跳才能夠得著的位置,非常有道理。“跳起來”——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后得到“桃子”(結果)是一件身心愉悅的事情,這個過程中能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另外,在提問的過程中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不能忽視了差生,否則會出現兩極分化現象。因此還應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不同層次的問題,采用不同的提問方式,變換不同的角度,讓每位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找到自信。
三、構建良好師生關系,創設和諧課堂
思想政治課堂區別于其他課堂的至關重要的一點,是它的德育功能:除了讓學生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高中政治教育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上也起著重要作用。而要達到形塑學生的目標,離不開學生的主動投入。在傳統的“講授—接受”教學模式下,不可能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中來,是典型的“交而不往”,不能實現有效教學,德育目標更不能如愿以償的實現。“親其師,信其道”,道出了師生關系的重要性。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更是認為,教育的全部奧秘就在于尊重學生。尊重學生,才能從學生的立場去思考問題;重視學生的內心感受,師生之間才能平等地、真誠地交往,形成朋友似的關系,讓學生主動學習,自覺進步。
責任編輯 袁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