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年輕的班主任問我,現在的初中生非常叛逆,實在難教,有沒有什么好的辦法?現在好多學生的問題,如叛逆、不學習、懶惰、墮落、離家出走、自殺等等,都和不懂恩情、不知榮辱有很大的關系。首先,從社會狀況上看,隨著經濟的發展,大多數人重視利而輕了義,重視物質忽略了精神。人們用低俗解構了崇高,道德缺失,社會價值觀多元化。這些思潮影響著整個社會,更影響了思維、判斷力都還不成熟的學生,導致很多負面、消極思想。其次,從中學生的心理、人性來說,大多數學生生活在一個自以為是的世界里,不懂得生活的真實,憑主觀處事。第三,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原因,對細節的了解才能動人,而學生們忽略了生活的細節。
用詩歌給學生崇高,給學生美
初一上學期我讓學生讀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節選段,并大聲地喊出來。開始我還懷疑學生們在這個庸俗的社會里是否還有對國家、民族這個宏大主題的敬重,直到我看到在聲浪震撼下好多學生漲紅的面龐,我自己也激動異常,我感覺找到了知音!于是,我有針對性的選擇了好多文章讓學生讀,都是短文,這樣既照顧了學生不喜歡多文字的心態,又方便用PPT展示。我發現班上有不少同學的行為方式很粗暴,于是我們班讀了劉半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有一次考試,我們班很多科目拿了第一,學生有點浮躁,于是我們讀了一個星期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我發現有的學生經常發呆,裝憂郁,恰逢詩人海子自殺20周年,我們讀了他的詩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進入初一下學期,學生的閱歷增加了,我也開始嘗試增加美文,依舊遵循大氣與柔情結合、篇幅不是很長的原則。比如柔情的有徐志摩的《沙揚娜拉——致日本女郎》,鄭愁予的《錯誤》,泰戈爾的《飛鳥集》,引導學生在心靈去體會詩里的意境,內化為自覺品味美、向往美的行為。我們更經常讀20世紀80年代中國詩人那種直指生命本體的詩,北島的《回答》,食指的《相信未來》。我們也唱歌,唱弘一法師的《驪歌》,唱《我們是五月的花海》,唱《再過二十年,我們來相會》,唱《臨江仙》(三國演義主題曲),唱《青花瓷》《東風破》《蘭亭序》,這些歌的旋律與歌詞有很濃的古典韻味,能培養古典淡雅的憂思。為了激發學生的拼勁,我們改編了《香港始終有你》作為班歌,深遠的情懷,激流洶涌,含蓄與直白并重,所有學生都不自覺地大聲喊出來:“不舍不棄才會了不起,任誰留下血汗就是個精英!”
還學生以真實
“不懂得,不知道”暴露了問題的本質,許多學生不懂得這個世界真正關心自己的人沒幾個,不知道離家出走意味著父母的肝腸寸斷,不知道自己將有不幸的人生,不知道生活真相是父母只是因為愛你才會做這么多事,他們也會老去,你終究得靠自己。
小時候我們看童話書,第一句一般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最后一句經常是“王子和公主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是一種屬于王子和公主的假象。現在很多學生早戀了,男孩對女孩說我會保護你的,女孩自以為是地就把什么都交出去了。他們不知道自己不是王子和公主,一旦過早懷孕,將是一輩子的夢魘。
有些同學四處惹事,以為和老師頂撞是出風頭、有面子的事。班主任大可以告訴學生們生活的真相:別人只會看你的笑話,說你幼稚,而且欺負了人難保不會被人報復,頂撞老師來博取同學的欣賞,無非是把自己的痛苦貢獻給別人做快樂的資本,對自己百害無一利。
引導學生品味細節,深化情感
平常的教學中,班主任可以開發學生的情感。比如為了讓學生們懂得感恩,感謝那些為班級衛生默默奉獻的人,我說:值日生有很多次忘記了倒垃圾,有一個小女孩抬著沉重且臭氣熏天的垃圾桶從三樓到樓下操場那邊的垃圾池,又把它洗干凈放到教室,她和你們一樣上了一天的課,也想著能早點回家吃媽媽做的可口的飯菜。
為了讓學生體會父母的艱辛,可以引導學生去觀察父母的一些細節。放學回家后爸爸幫著你拎書包,媽媽做好了一桌子的菜,一個勁的問你在學校開不開心,那么晚了還陪著你,在你的作業本上簽名。我們注意到他們頭上漸漸多起來的白發嗎?問過他們在公司做得開不開心嗎?幫助過媽媽洗碗嗎?知道媽媽把手伸進冰冷的水里洗菜的時候,手被凍得有多紅嗎?你知道你打架后老師打電話給你爸爸,他多沒面子嗎?
德育工作者應該扮演一個思想者的角色。對當下社會現狀、人性、心理動機有一個深刻的把握,并從中找到有利于德育教育教學的方法,因勢利導,以追求更加完美的教育效果。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