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B下的教學模式是一種基于網絡環境下的探究性學習,具有自主性、交互性和個性化的特點。在信息技術教學實踐當中,筆者發現,網絡教學模式的特點跟高中信息技術的新課標理念一致,能夠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建設教學網站,作好資源建設和學習支持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通過網絡進行學習。這些學習資源,通常是以網頁的方式發布到互聯網。但在我們日常的教學中,大部分情況下是不可以利用Internet直接進行教學的,原因如下:其一,網絡上的信息過多且過于繁雜,學生不容易找到相關內容;其二,網絡的速度會影響教學效率;其三,網絡上的游戲、小說、圖片、視頻等會轉移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其四,網絡上的資源雖然豐富,但不一定適合我們的學生實際情況。因此,我們需要在局域網環境下建立一個比較完善的教學網站,將學生自主學習需要的資源,如文字、圖片、動畫等素材,以及相關的教學內容制作成網頁,發布到服務器上,形成自己的教學網站。隨著教學的深入,網站的內容不斷更新、完善,逐漸形成了一個以局域網為依托的教學平臺。如今,我們的教學平臺,不僅有每章節的學習任務、素材資源,還有“推薦作品”、“校園BBS”、“電子學檔”等內容。不僅便于師生的教與學,還吸引了學生之間的互動、討論,使信息技術課程越來越貼近現實,受到了學生的歡迎,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基于WEB的教學實踐
以《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與表達》為例,談談我們的教學實踐。
首先是學習資源的準備和學習網站的建設。在學習網站上,教師列出學習目標、學習重點難點、學習任務,提供學習支持和素材資源。本課學習目標總結為兩個,一是編輯文檔,表達為“會利用WORD編輯(錄入、復制、修改)文本信息”,二是格式化文檔,即美化文檔;本課學習重點為文檔的字體、段落和頁面設置,學習難點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美化文檔。
在WEB教學模式下,學習任務的設置十分重要。我們學校的學生,信息技術水平兩極分化,因此,設置任務應注意階梯化,以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習水平,保證基礎平平的學生能夠“吃得到”,水平高的同學能夠“吃得好”。本課的實踐任務,我分為兩個層次?;A任務:從教學網站的“好文共享”欄,找一篇你喜歡的文章,把它復制到WORD文檔,并設置頁面、段落、字體格式,使整個版面色彩和諧,美觀大方。進階任務:在基礎任務的基礎上,配合主題表達的需要,添加圖片、圖案、背景等修飾,進一步完善作品,加強文章的表現力。
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提出學習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水平選擇基礎任務或進階任務,借助教學網站的學習支持進行自主探究,遇到困難,先在小組內解決,小組內無法解決的問題,由老師靈活處理——如果是有代表性的問題,即全班廣播,若是特殊性的問題,則個人指導。這樣,一節課40分鐘,大部分由學生來把握,真正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三、基于WEB模式下的交流評價
我們的WEB教學平臺,有一個“電子學檔”模塊,主要用于教學評價。學生可以通過電子學檔上傳作業,評價自己或他人的作品,撰寫學習總結;教師可以通過電子學習檔案查閱和評價學生的作業,及時察覺學生的學習情況心態。在課堂上,由于時間限制,教師一般只能對個別情況個別作品作一個大體的點評,這樣遠遠不能滿足學生渴望得到肯定的需求。于是,我利用課余時間,對所有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對于優秀作品,我推薦到首頁,讓大家一起交流,互相學習。我發現,學生非常喜歡這種肯定方式。一些在其他科目沒能獲得成就感的學生,往往在信息技術表現出令人驚訝的學習熱情??吹阶约旱淖髌飞嫌袀€紅色的代表優秀的“薦”字,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有時遇到一些有特色的作品,我在批閱時會加入一些個性評語。一位同學在制作多媒體作品時,主題為“世界遺產展覽”,制作十分精美,素材因為經過加工而顯得特別吸引人,我在他的作品下面寫道:“你的作品,讓我更加了解這個世界,也讓我看到了沉甸甸的歷史下蘊含著的驚人的美麗。”這些評價與交流,既肯定了學生的努力,又拉近了師生的距離,進一步促進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