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入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做好學習新課知識的心理準備、認知準備,并讓學生明確教學內容、學習目的、學習方式以及產生學習期待、參與需要的一種教學行為。
一、表演體驗式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教學做合一”,他說:“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因此,為了一開始就能打動學生的心,不妨恰當地以表演或角色體驗來導入新課,以此調動學生的情感和興趣。我在講《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時,為了 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叫了幾個學生做了一回模特,展示不同民族的時裝。學生都看得興趣盎然,整堂課都保持了非常活躍的氣氛,學習效果非常明顯。從我的角度去看,學生似乎很無知,但是,只要你給他們一個平臺,他們一定會做得很好。我在講《民主決策:作出最佳選擇》時,根據當時的報道,廣州為準備提高水費電費開了聽證會,我在班里組織了一場模擬聽證會,學生們分組代表各方,他們各抒己見,一節課下來,不僅學到了知識,還鍛煉了口才。
二、課件導入式
多媒體借助電、光、形、聲的神奇配合,能創造出豐富多彩的信息刺激。因此,新課導入時如能運用課件,就能虛擬出一種與教材情境相應的氛圍,先聲奪人地吸引學生的全部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情感、興趣,使他們愉快地進入學習。如在講《政府的責任:對人民負責》時,我通過制作課件,下載視頻《2007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關注民生的六大“亮點”內容回顧》,展示今年兩會的關鍵詞:和諧社會、醫療改革、教育公平、反腐倡廉、收入分配、食品安全、改革開放、科學發展、物權法、三農問題、宏觀調控、社會保障等,引發學生關注政府的作為和職能。如在講《民主監督:守望公共家園》時,我讓學生觀看視頻《焦點訪談:雪白的黑心棉》及其后續事件,然后師生共同探討民主監督的意義。這樣的情境導入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又在參與中學到了知識,符合學生遵循從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
三、時政熱點導入
在講授新課前,恰當地選取時政材料,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為學好一堂課做好鋪墊。比如,學習《國際社會的主要成員:主權國家和國際組織》時,我先讓學生列舉近來發生的國際國內大事,如“黃巖島”事件中菲律賓和我國的沖突,就是因主權歸屬而起。由此可見主權的重要性。再如,講《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國家利益》時,將近期發生的“釣魚島”事件,日本軍方抓了中國漁民,給同學們分析了日本和我國的做法,都是出于維護國家利益,而“超級大國”美國的態度就很不明朗,令我們氣憤不已,其實,美國也是為了她的國家利益。正所謂: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通過時事的講述,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更好地掌握了課本知識,課堂效果也很不錯。
四、故事和笑話導入
在講授《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時,恰逢2012倫敦奧運會,林丹再次獲得羽毛球單打冠軍,成為年輕人的偶像。他接受采訪時主持人問:“每次有人問到你是不是要實現大滿貫,可你都說拿團體金牌最重要,總是回避單項的東西。為什么?”林丹答:“我當然希望單打能打好,但我覺得亞運會團體奪冠更重要,畢竟這代表了一個國家羽毛球項目的整體實力。所以我希望自己先全力以赴把團體打好。”再問:“ 取得這么好的個人成績,你最想要感謝誰?”林丹答:“我覺得要感謝母隊對我的培養,他們在我身上花了很多心血。教練員的指導、隊員的鼓勵給了我很大的幫助。沒有羽毛球的集體,就沒有我的今天”。由此引導學生去理解“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就容易多了。再如,講《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時,我講了這個故事:某位學者問一位民工,“你是做什么的?家在哪里?追求什么?”民工回答:“打工,家在深山里,追求富裕。你追求什么?” 學者說: “我追求精神的滿足,是唯心主義者;你追求物質的滿足,是唯物主義者。”學生都笑了,因為他們知道學者錯了,我進一步問,怎么不對?怎樣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學生們在笑聲中領會老師的意思,帶著問題看書和思考起來。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