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習理念的變革:由苦學到會學
1.幫助學生制訂切合自身的學習目標。合理的學習目標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的學習目標可分為短期目標和長遠目標。短期目標是學生在每一個學習階段應達到的某種目標。如,每個星期應該學會思想品德課一個單元的知識,包括識記概念,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抓準熱點,緊扣考點;每次測驗應該稍有進步;而長遠目標是綜合素質教育所期望的目標,學生要德、智、體全方位發展,學習上不僅僅是取得高分數,而是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綜合能力、情感能力上進一大步。當然,長遠目標是以短期目標為前提的,只有短期目標不斷實現,追求長遠目標的內驅力才會不斷增強,學生學習起來才會動力十足。因此,教師可以先幫助學生制訂合理的切實可行的短期目標,待之實現后,再引導學生追求長遠目標,切不可操之過急,以免弄巧成拙。
2.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有效途徑,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重要途徑。思想品德課內容知識體系很強,而且概念抽象,不易理解,學生容易失去興趣。如果要求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被動、依賴型轉向主動、自主型,教師可以綜合運用量化加分、口頭表揚等激勵機制,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內在的學習動力和興趣,使學生感到不是迫于外界壓力,而是自身內在的一種需要。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主動地、及時地檢驗、修正自己的學習方法。
二、學生觀念的變革:由個別學生到全體學生
1.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花開不只一朵”,我們都知道學生走向社會后每個人都可能在某個領域有所成就,不論成績好壞。教師必須消除傳統偏見,消除“考試分數高就是綜合素質能力強,考試分數低就是綜合素質能力弱”的偏見,不要僅盯著幾個學生,而應該關注大多數學生,給不同學生以均等的機會和平等的權利,幫助學生挖掘自身的潛能。讓每一塊金子都發光,使其綜合素質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2.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獨特的品質和風格。“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當然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我們教師不應該強求“千人一面”,否認矛盾的特殊性,而應讓每個學生都盡情展示自己的青春風采。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會逐步形成自身獨特的品質和風格,這些品質和風格既有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因此,教師要運用辯證的方法幫助學生正確分析其存在的優點和不足,從優點中找到綜合素質的切人點,以此為突破口去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三、課堂組織理念的變革:由控制到合作
思想品德課教學特別強調師生合作的重要性,強調師生之間的互動。因此,教師與學生在教學中的角色較之傳統教學發生了重大變化,教師由傳統的控制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思想品德課既重視教師的“教”, 同時也更加重視學生的“學”,主張每個學生的人格都應該得到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都應該得到張揚,每個學生的潛能都應該得到充分的發揮。為了使新課程課堂教學順利實施,必須加強師生間的合作,教師應該建立以情感為紐帶的課堂教學組織和管理模式,在課堂中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用教師真摯的情感感染每一個學生,使其“親其師,信其道”。
四、評價理念的變革:由終結性評價到發展性評價
1.改革考核辦法。考核是檢驗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掌握情況的重要手段。為了使考核真正突出綜合素質的特點,在考核內容上,不僅要考查記憶性的內容,而且要考查鍛煉學生思維的知識,做到既要重視知識的系統化,又要重視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既可以在每次小測驗中設計一些簡單的知識記憶考核題,也應該有提升能力的綜合考核題,這樣才能發揮學生的綜合素質。
2.改革評價方式。對學生學習作出的評價,傳統的評價方式是終結性的評價,忽視過程性的評價,從而導致學生對結果的刻意追求。因此,在思想品德課中既要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更要著重評價其學習過程。只要學生能努力學習,從知識的掌握,重點、難點的理解里稍有進步,就可以斷定該學生的素質已提高了一步。此外,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也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教師應樹立社會大課堂觀念,把視野放得更寬一些,不能把學生禁錮在“四角天空”的院子里,要創造機會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近自然,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獲取當代社會發展的各種信息資源,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