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校德育充滿魅力,已成為我所在學校改造“舊德育”,創造新德育的著力點。
魅力一:人化德育。學生是道德成長的主體,他們應該對自己的成長負責,而只有當他們學會了自主判斷且能夠做出自主選擇時,他們才能夠自覺地擔當起成長的責任來。“我的成長我做主”對學生產生了巨大的魅力:要不要帶手機到學校?自己討論、自定公約;男女生要不要交往,怎樣交往?自制問卷,自由訪談,各抒己見,形成共識;學生宿舍要不要實行準軍事化管理?男生要不要留長發?女生要不要戴首飾?正、反兩方意見公開碰撞,反復交鋒,集體作出抉擇。諸如此類的道德兩難情境,學校不包辦、不強加,老師的責任就是組織、參與學生的討論,等待學生的正確判斷,尊重學生的正當選擇。當面對多樣選擇可能而被要求只能接受一種價值觀時,學生往往會產生道德抵觸或逆反,或者不加思考地接受以迎合教師的意見或態度,甚至假裝接受。事實上,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中,任何一種值得尊重的道德價值、觀念都需要主體甄別進而選擇。只有主體進行了自覺甄別并自主選擇,其內在的道德結構才會得到真正發展,其表現出的道德行為才是自覺自愿的,亦即其道德行為與道德動機是一致的。道德生活的發展本身也要求個體要學會選擇,因此,學校德育不僅要教給學生道德知識,更重要的是發展學生明辨是非的道德判斷、道德推理等理性能力,即教會學生選擇。
除了上述道德判斷課程以外,學校還不斷為學生設計一系列道德成長的實踐課程供學生選擇:你可選擇做校長助理、級長助理或班主任助理,參與“領袖素養”、“交際力與領導力培養”等課程的選修與實踐;你可選擇做校園文明監督員或校園環保小衛士,參與“公民課程”或“環境課程”的選修與實踐;你可選擇加入“互助社”、“愛心社”、“心靈護航工作室”等社團,擔任互助協調員、愛心大使、心靈護航使者等,參與“積極心理構建”系列課程的選修與實踐。學生人人都可自主選擇學校為其搭建的道德實踐平臺,自主參與到學校管理與教育的方方面面,成為學校管理的主人,成為自我管理與自我教育的主人。“我的班會我做主”,“我的舞臺我主持”,“我的選擇我負責”, 只有教會學生自主選擇并主動參與,學生才能真正明白自身的道德責任,強化自身的道德主體意識,才能有效引導學生進行德性的自我錘煉。
魅力二:詩化德育。德育若能幫助學生快樂而詩意的成長,自然就會產生無窮的魅力。學生快樂地成長,應該是充滿詩情畫意的成長。因此,作為幫助學生快樂成長的學校,德育也應該是充滿詩情畫意的德育,這就是我們一直在追求和創造的藝術德育境界。詩化的德育首先是美的德育,將德育與美育結合,是德育藝術手段之一。我校一年一度的校園藝術節系列活動,一辦就是一個學期,十個項目產生十大藝術之星,一臺晚會,數千名學生走上舞臺,展示藝術才華。周周有展示,月月有演出,就連科技節、數學周都要求用藝術的形式呈現與展開,學校的文學社團和各類藝術社團十分活躍,而德育則“無孔不入”地滲透其間,藝術科的每一位老師都兼任學校德育干事,這已成為我校德育工作的一大特色。德育回歸生活,決不是消極地順應當下生活,而是要積極地改造生活,與孩子們一道創造美好人性涵養于其間的美好生活。
詩化德育,是充滿激情的德育。我們的德育總是不失時機地點燃學生對于生活的激情,讓激情燃燒的校園生活成為學生終生難忘的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我是廣博雅正的中國人”,“我是仰望星空的中國人”等國旗下講話系列、愛國主義電影周活動,以及愛國主義歌曲唱響校園等活動,每每點燃的都是發自學生內心的、洶涌澎湃的愛國激情;“我與身邊的英模對話”,“尋找共和國的功臣”等系列活動,大大激發了學生英雄主義的情節和為祖國建功立業的激情;高三、初三畢業班的激情備考系列,不斷激發著學生拼搏進取、挑戰極限的奮斗豪情。德育即生活,但決不是現實生活的全盤復制,而是對現實生活的揚棄和超越,只有詩意的生活,才能培養學生樂觀主義的人生態度和浪漫主義的人文情懷,也只有激情地生活才能激發生活的激情,只有理想的生活,才能培植理想主義的人生。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