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育是美育中的一項重要分支,從宏觀到細節,美術教育教學都起著引真啟善的作用。美育使人的心智趨于完善,進而影響道德,使道德涵養向美向善。
美術鑒賞課作為藝術教育內容里的一個重要分支,承載著以美引真啟善的重要宗旨。通過美術實踐的途徑可以發展人的首創精神,誘發人的內在動因。而通過美術作品的鑒賞,很容易感化我們對美與丑、善與惡的分辨能力,并且以美的心靈和視角關照生活,關照世界,美化自身的生命狀態,這本是自覺自律、求善精神的體現。魯迅先生曾說“美術可以輔翼道德”,美術不僅僅可以輔翼道德,它有時更可以直接影響一個人甚至一群人的情感與道德觀念。這也是藝術作品偉大的社會價值的體現。所以,蔡元培先生當時提出的“以美育代替宗教”的思想在我們現今時代乃至未來仍然是先進的。
在我們今天這個物質生活飛速進展的時代里,很難再以單純的倫理說教和道德口號感化人心,提高社會道德風尚。我們必須尋找向善的教育豁口,并使它在這個信仰日漸衰微的時代中具有永恒的指導性,這個豁口即是美育。人類早就認識到美育的教育思想在人性發展中的珍貴價值,只是今天我們的教育更加迫切需要提升它的價值。“我們的社會所以需要藝術家及他們的作品,是因為沒有哪個社會完全了解自己的內心;并且社會由于沒有對自己內心的這種認識,他就會在這一點上欺騙自己,而對這一點的無知意味著死亡。”(科林伍德)。當樸素善良的人性被物欲的橫流沖蝕,當宗教信仰難以起到道德約束和心靈凈化的作用時,必須以求善求美的教育內容和形式來挽救。美育可以使人的心智趨于完善,使心靈與物性相融,讓真誠的情感與冰冷的理性溝通。
偉大的藝術作品震撼人的靈魂,使人在自然真誠的感性中清醒,找回人性中的質樸與善良。有時候這種作用是潛移默化的,有時卻能 “頓悟”式的開啟一個人甚或一個群體的心靈之門。但這種藝術作品必須具有真摯的情感流瀉,從而使感性的靈動在作品中經典的呈現出來。“因為真正的藝術家總是有志于從具體的圖像中自然而然的流溢出比圖像本身要抽象、深遠得多的意味,從而變為對人類存在的某種本質的視覺陳述。”與此不同的是,現代商業化圖像的重復性、功利性的鋪張容易給人造成視覺上的疲憊與精神上的遲鈍,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自發性首創意識的退化。經典的藝術作品往往會在以下幾個方面或彰顯其恒久的魅力:1.精湛的技藝和精致的語言風格。2.內容與形式和諧相映。3.核心的或精髓的。4.深刻的或永恒的。5.凝重的或莊嚴神圣的。這些方面往往會在一些偉大的藝術作品中綜合表現出來,構成經典的圖式,藝術家通過苦心經營的圖式將自我情感與思想真誠流溢,觀者通過欣賞這種圖式自然與作者達到共鳴,陶冶其美或者得到更廣泛意義上的教益。
以經典美術作品的欣賞和學習為契機,引導和激發學生對美好事物的直覺,用一種求美向善的精神自覺發展其人格魅力,美化生命狀態,更為深刻的認識自我,觀照世界,避免其審美取向流于淺薄和粗糙。
經典的藝術作品往往是有深度的,它排斥膚淺和粗糙,凝結著作者艱辛的藝術磨礪和苦心經營。羅丹的雕塑作品極具思想性,他把人類的生命狀態通過逼真凝練型體呈現出來。《思想者》強健的體魄交織著痛苦的思考;看似丑陋衰弱的《歐米艾爾》卻寄托著藝術家對人類的生命存在的深情慨嘆,以及對美好生命狀態的向往。同樣偉大的作品如徐悲鴻的奔馬,米開朗其羅的《大衛》等等。我們能從哪件經典的藝術作品中窺見粗糙、淺陋以及奢靡淫蕩的審美取向呢?《斷臂維拉斯》流露出的健康與莊重不可褻瀆的靈魂,使多少女性自覺自律著自身美的形象內涵。觀眾在布格羅帶有唯美傾向的理想主義作品中沐浴著清澈的空氣,現代人的喧囂與浮躁在他的作品面前可以被過濾。蒙克在經歷了一次次悲慘事件后,他的精神極度敏感,對社會弊病的深刻體驗使他發出了窒息般的《吶喊》,這里沒有我們現代多數人的虛偽和諂媚,它(他)真摯得讓人流淚。在這里,偉大的藝術家的藝術經歷本身就值得“欣賞”。這些作品本質上是真、善、美的統一協調,他們所體現的審美價值是高尚而博大的。
經典的藝術滲透著對自由、真實和崇高的深刻理解。 重讀經典,意味著引導和激發學對美好事物的直覺,用一種求美向善的精神自覺發展其人格魅力,美化生命狀態,更為深刻的認識自我,觀照世界,避免其審美取向流于淺薄和粗糙。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