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巧用“啟”
一直以來,在文言文教學領域內,教師講學生聽,“字字落實、翻譯”的教法占據了統治地位,更有甚者,從一上課到下課,都是在翻譯,以至于很多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感到枯燥無味,產生了厭煩情緒。今天,我們正處在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軌時期,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是大勢所趨,我們應該大膽一些,積極行動起來,拋棄舊念,走在語文教學改革的前列,要相信初中學生運用合作探究式學習文言文不僅可行,而且勢在必行,并且一定行。其實從學生一拿到新課本就要翻一翻和愛問為什么的好奇心理來看,他們本來就存在著探究的愿望。例如在講杜甫的《石壕吏》一課時,一味地翻譯,學生肯定會厭煩,如果巧用“啟”,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共同探究“吏”為什么要“夜”捉人,老嫗為什么“泣幽咽”,那么學生學起來必定會事半功倍。
二、巧用“移”
以前,文言文教學我們也很重視背誦,但是成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講得過多過細,總感到課堂上的四十五分鐘不夠用,有時還會拖課,把背誦當成課后作業來處理,致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對背書感到厭煩,甚至視為負擔,以至于每次說要背誦,學生都深深地“唉”一聲。要改變這種弊端,使學生逐步養成自覺誦讀的好習慣,就必須把背誦移到課堂上來,在教師的指導下,力求使學生當堂成誦或基本成誦。要達到這種目的,教師必須注意以下幾個環節:
第一、教師要講清楚正確的朗讀要求并嚴格執行。正確朗讀的基本要求包括:讀準字音;節奏鮮明;讀出語氣。
第二、教師要善于把誦讀的指導跟疏通文意結合起來,要在讀中求解,以解助讀。
第三、教師要講得精練,不該講的和不需要講的都不講,一句話就可以講明的不講成兩句,騰出時間力求讓學生當堂成誦。
在課堂上實現了背誦可以大大地提高學生誦讀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學生不僅在課后樂于繼續背誦以求鞏固,有些同學會嘗試背誦課本以外的名文佳作,在歷次的考試中,語言積累背誦部分得分甚高,連作文的詞語、語言表達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巧用“符號”
一直以來,學生都會用圈點法來學習,比如在預習文言文的時候,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會用圓圈圈起來或用橫線劃起來,在看注解的時候會把重要注解圈劃起來,在上課的時候還會把教師講的重要內容圈劃起來,這樣經過學生的“三圈五劃”,書本已是面目全非,特別是文言詞語、句子的注解,好像都重要都被學生圈劃起來了。圈劃起來好不好看且不說,因為都圈劃起來了,所以跟沒圈劃一樣,重要的也變成不重要了,容易引起視覺疲勞,學習起來事倍功半。
為避免這種現象,我們可以靈活、巧妙地運用不同的符號來學習文言文。巧妙變動一下,在預習的時候遇到不懂的內容用“——”劃起來,在上課過程中把重要的注解用“O”圈起來,通假字用“□”框起來,助詞用“△”框起來,如:在學《桃花源記》時,用“□”把通假字“要”框起來,在學《愛蓮說》時用“△”把助詞“焉”框起來,這樣,哪個是通假字,哪個是助詞,哪個詞語不懂,看起來就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學習起來就方便多了,日后復習也相當便捷。
四、巧用“引”
在文言文教學中,應有一個“讀懂—提升—拓展”的過程。由粗知文章的內容,到懂得語言運用的技巧,再到能復述文章的大意,最終能夠感悟到透過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進而受到文章的情感熏陶和感染。隨后,說出心得、看法或疑問,作出獨到的評價,提高欣賞能力和審美情趣,并借鑒古人的精美語言和構思技巧,用以指導學生的寫作實踐,真正做到活學活用、學以致用。如在講《陳太丘與友期》時,只停留在疏通文句、體會寫作特點、理解文意等方面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讓同學們對元方“入門不顧”、友人的做法說說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從中受到哪些啟示,并以此為戒,讓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講誠信、守信用的良好習慣,真正做到活學活用、學以致用。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