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是教學的基本環節,有助于對所學知識的鞏固、深化,有益于智力和創造能力的發展,是提高學生素質的載體。
一、突出趣味性
1. 猜一猜、編一編
字謎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一朵瑰麗的小花。猜謎是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很好形式,也是小學生非常喜歡的一種游戲。若將猜謎語引入到識字、寫字的作業中去,把學過的生字編成謎語作為作業內容,讓學生在高高興興地猜謎語的過程中鞏固生字,就能變機械為靈活,變枯燥沉悶為趣味橫生,變千篇一律的抄記模式為精彩紛呈的猜謎游戲,這樣的作業學生可喜歡了。還可以布置學生給學過的生字編謎語,比比誰編得好,這樣學生的勁頭就更大了。由于編謎語比猜謎語難度大,需要知識,更需要智慧,鞏固生字的效果也就更大。如讓學生給“王”字編謎語時,他們編的謎語有“一加一不是二”、“干一杯”、“白玉無點”……五花八門,又不失生動形象。這樣的作業孩子們可樂意了,他們的創造能力也得以充分發揮。
2. 認一認、說一說
學生生活的環境中,處處離不開漢字,處處可以認字,這種漢字的文化環境是學生認字的最好課堂。在學了《我在街上識漢字》一課后,布置的作業是:我在xx識漢字、我看xx識漢字。一些電視節目的欄目名、人物名、主題歌詞以及廣告用語等,都具有反復性、趣味性的特點,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著孩子,他們自然就記住了不少漢字。同樣,看書、看招牌、看商品等也能讓孩子認識不少漢字。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把自己的認字過程說出來,這不僅使他們學會了如何識漢字,而且通過其他同學的介紹,學到更多的認字途徑和方法。這樣的作業,只要求認識,能讀則可,不要求抄寫、默寫,把學生的小手解放出來,輕松愉快地認字,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有效地培養了學生說話的能力和興趣。
3. 畫一畫,寫一寫
畫畫,是低年級學生喜歡的活動,當作業與繪畫結合起來,其趣味性就會顯著提高。在學生認識了各種各樣的圖形后,讓學生根據圖形畫出物體,再寫出名稱,然后用一句話或幾句話寫寫與畫有關的內容。一次,我讓孩子們用半圓畫畫,他們畫出了雨傘、蘑菇、月亮等,在月亮的旁邊寫下了“彎彎的月亮”,“月亮像鐮刀”,“月亮掛在天空”等詞語或句子。又如教學古詩《小池》時,在學生讀懂古詩、體會詩意后,布置學生根據詩歌內容畫一幅畫,再在畫旁邊寫上詩句。這樣一來,學生就能更深入地體會詩歌的意境,背誦、默寫也容易了。
二、強調實踐性
1. 動手做
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一課后,布置這樣的作業:用橡皮泥把找媽媽過程中不同階段的小蝌蚪的形狀捏出來(請家長指導)。作業完成,學生對小蝌蚪成長為青蛙的過程就直觀清楚,對課文的理解也更深入了,同時語言訓練也落到了實處。類似的課文很多,如《烏鴉喝水》、《曹沖稱象》等都可以讓學生動手做一做。
2. 親經歷
結合課文,適當布置一些實踐性的作業,不僅能鞏固所學知識,而且豐富說話訓練的內容。如在教學《找春天》后,把一些黃豆、花生種子讓學生帶回家種植,要求學生早、午、晚各觀察一次,看看有什么變化,過幾天再帶這特殊的作業回校展示,學生可興奮了。展示作業的時間到了,教室里熱鬧極了,他們有的把種子種在雪碧瓶里,有的種在紙杯里,有的種在小桶里,還有的種在蛋殼里。接著,讓學生說說種植的過程,觀察到的現象,最喜歡誰的作業,為什么?這樣,一篇篇口頭作文就誕生了。
三、注重創造性
設計作業時,要把作業從單一的“寫”的形式中解放出來,力求聽、說、讀、寫、思全面開花,并將聽、說、讀、寫、思與演、唱、畫、制作、游戲等形式巧妙結合,讓作業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如對于“讀”,低年級學生普遍討厭死記硬背,但愛聽故事,愛講故事,好勝心強。據此,學完課文后,我們有針對性地布置作業,對故事性強的課文,舉行講故事比賽;對古詩詞,進行朗誦比賽。為了把故事講好,讀出節湊和情感,每位學生都反復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練習講故事,不斷校正發音。這樣,既達到了背誦的目的,又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鍛煉了學生的膽量。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