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時代呼喚創新型人才,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需要創新型人才。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創新能力形成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培養學生常規思維能力的同時,應充分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使學生逐步養成多角度思考問題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善于打破思維定勢,提高思維的靈活性。
1. 轉變觀念,培養質疑思維
敢于提問質疑是創新思維的起點,是創新思維的首要構件。有疑方能創新,“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因此,教師必須盡快改變觀念,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教師要以身作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比如大膽陳述自己的想法,包括不夠成熟的想法,對教材提出異議,對實驗大膽改進,對問題有自己的獨立見解,不盲從于現在的結論,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培養學生的質疑思維品質。在講了色盲的特征和遺傳規律后,一些問題意識較強的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教師所說的“許多紅綠色盲患者無法看清紅綠燈的變化,給生活帶來不便”,大膽質疑,發表個人觀點。幾位學生還在此基礎上經過反復思考動手制作了一種全新概念的紅綠燈:這種紅綠燈在保持了原有紅綠燈顏色不變的前提下,將“紅綠燈”的紅、黃、綠3種顏色創造性地分別與三角形、圓形、正方形相結合,還將這種結合延伸到了汽車的尾燈上,從而在理論上解決了交通信號燈和汽車尾燈對色盲患者無效的難題。這樣的思考,這樣的實踐,其本身就是一種創造發明。
2. 增強直觀,培養類比思維
類比思維是根據兩個對象某些屬性相同或相似,從一個對象推出另一對象也具有同樣屬性的思維方法。培養類比思維,需要以一定的知識為前提,類比思維的流暢性、廣闊性和深刻性取決于對類比對象的理解程度。教師在授課中可充分利用多種手段,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變復雜為簡單,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概括。我們開展了與教材有關的魚類探究活動,引發了學生想更多了解的課題,有“魚有條件反射嗎”“魚怎樣冬眠”等課題。通過類比,既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類比思維能力。
3. 設計對照,培養求異思維
求異思維是指一種現象在第一個場合出現,在第二個場合不出現,而這兩個場合只有一個條件不同,那么這個條件就是這一現象的原因。尋求這一條件的思維方式就叫求異思維。例如,在講完“輸血與血型”時,許多學生對血型進行求異思維,紛紛提出問題:課本指出的“人的血型終生不變”是指正常情況而言,人的血型會因特殊的原因而變異,病人中尤為顯著。例如,慢性白血病患者的血型有可能由原有血型向其他血型轉變,但隨著疾病的治愈,患者又可能恢復原來的血型。如原為A型,發病后變為O型,六個月后病情緩解,又變為A型。這說明人的血型會因病而變化,并非絕對的“終生不變”。如“做葉的徒手切片示葉的結構”時,教師以往都用蠶豆葉片作實驗材料。但有一學生用青菜葉代替蠶豆葉片作實驗材料,并指出了它的優點:易取材,易操作,不受季節限制,效果甚佳。這一發現不但激發了大家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嘗到了求異思維的甜頭。
4. 背道而馳,培養逆向思維
逆向思維是為了達到某一目標,將通常考慮問題的思路反轉過來,以背逆常規、常理、常識的方式,出奇制勝地找到解決問題的良策的一種思維方法。創造性思維決定著一個人能否創新及創新能力的大小,是創新素質的核心。創新并非邏輯推理的結果,而在于探求“為什么”“還有什么”和“怎么做”。這就要求在教學中必須有意識地教會學生進行創造性發問、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及發散思維的品質與能力。逆向思維是有意識的從常規思維的反方向去思考問題,即“唱反調”。進行生物基本特征的教學時,我提出:生物如沒有應激性將會怎么樣?講到植物莖的背地性生長時,我提出:這種現象的形成除了受重力影響以外,會不會受光的影響?進行光合作用的教學時,我提出:如果沒有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世界將會怎么樣?每到這時學生異常興奮,課堂氣氛十分活躍。這些既鍛煉了學生的創造思維,也展示了學生思維活動的潛能,對教師本身更是一種啟示和促進。
隨著青少年的生長發育,思維方法日趨多樣,教師應根據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思維特點,有針對性、層次性和程序性地對他們進行各種思維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逐步養成創新思維的習慣。惟其如此,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才能真正落到實處,創新教育才不致于陷于形式,我們的教育才能在越來越一體化的世界教育中贏得一席之地。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