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絲,因其音色獨特優美、外觀古樸典雅、簡單易學、小巧易攜帶等特點,近年來深受廣大中小學生的喜愛。我校正大力推行國學教育,民族樂器進入我們的音樂課堂也正好與其不謀而合,相得益彰,對提高中小學生的綜合素養,以及弘揚我國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充分展示樂器的優勢和特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1. 葫蘆絲的音色美深受學生喜愛。當我們把葫蘆絲引進課堂時,教師一吹起葫蘆絲,它那洪亮、圓潤、質樸、優美的音色和音質便深深地吸引著學生們,不到兩天的功夫,全城便出現了葫蘆絲短缺。學生們一拿到它便愛不釋手,上音樂課不遲到了,上課不講話了,就連下課了還死死的“纏”著老師,不想離去。他們上課吹,下課也吹,就連回家的路上也吹。
2. 學習葫蘆絲能轉變部分學困生。四年級一班有個學生來自農村,開始時成績很差,她少言、孤獨、沒有朋友。一開始學葫蘆絲,她學得很認真,每一次都比同學先吹會,經常被選為小老師去輔導其他同學。半期考試之后,她的班主任興奮地告訴我這同學雙科都上了平均分了。感謝葫蘆絲,是它啟迪了學生的心智,是它讓學生找到了自信。
3. 葫蘆絲表演的形式多樣。既適合獨奏,也適合多種形式的演奏,包括領奏、齊奏、輪奏等,也可以配合舞蹈。學習葫蘆絲,學生從不會到會,從一般的獨奏到與同伴的合奏,群體意識、合作精神、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我校在今年來參加縣舉行的藝術表演節目與創強文藝表演,均出臺了葫蘆絲節目,深受好評,綻放出葫蘆絲教學與表演藝術獨特的魅力和光彩。
二、組織有序的課堂教學,培養器樂學習的習慣
我們首先要求學生愛護樂器。每次使用時都要輕拿輕放,防止失手打碎。吹奏后要用紙巾或專用的布擦干凈后再放入盒子。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看手勢和辨別節奏指令的習慣,從葫蘆絲教學的第一節課開始訓練學生,這樣的訓練在器樂教學前幾節課中尤為重要,當學生做不到或做得不好時,可再單獨強調或訓練。學生一旦會看教師手勢和辨別節奏指令時,器樂課堂教學的效率便大大提高。培養學生安靜聆聽和認真練習的習慣。要求學生提前到教室,安靜欣賞、仔細聆聽、認真練習、整組達標、積極參與,規定每節課的平時成績為5分,將學生前后桌共4人組成一組,以小組為單位計分。學期結束時將平時成績計算到期末成績中。經過一學期的實踐,這種評價能有效地管理課堂,提高教學效率,并有效解決了器樂課堂難管理的問題。
三、精心安排課程,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
優化教材。我們采取去繁存簡的方法,在《葫蘆絲巴烏實用教程》、洪嘯音樂教育工作網中選擇選用有趣味的內容,保存重要而又易懂的內容,增設與音樂新教材相匹配的曲子自編教材,從而解決了教材問題,使得教學能更加深入。
采取多樣的教學方法。我們常用的方法包括演示法、游戲法、互助法與探索法。我們采用教師演示、學生演示、對比演示、錄像演示,讓學生直觀感受,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運用游戲讓學生愉快地學習,加深對葫蘆絲的感知與表現力。我們按學生的音樂能力進行分組,采取“一幫一”“一幫多”的互助方式,互幫互助,共同提高。我們還讓學生大膽自行摸索,去發現、尋找知識,再進行交流。學生收獲很大,他們在探索的過程中有成功感,并十分有興趣。
搭建平臺。學校藝術組的教師均帶頭學習葫蘆絲,并在藝術節等活動中表演,率先垂范更加有力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欲望。大力推行“我的舞臺我表演”活動,讓葫蘆絲的表演遍布全校。發展“絲韻社團”,把葫蘆絲尖子集中訓練,成為校隊,并經常外出表演,提高葫蘆絲教學與演奏水平。
器樂入門教學安排,必須要循序漸進,根據學生特點設計課程,確保每個學生都能掌握并跟上進度。有時候學生達不到要求,教師切不可著急,要給他們足夠的時間練習。學生經過努力并能演奏樂器,在享受到美妙音樂的同時,他們對今后學習音樂也建立了信心。
四、關注音樂本質的教學,提升音樂審美能力
為了在教學中避免枯燥的重復練習、把課堂器樂教學變成純粹的技術練習,我在教學中時刻關注作品的音樂性。例如在《小夜曲》的教學中,我就按照班級的情況,把教學目標“學會吹奏《小夜曲》”調整為“分兩層吹奏,第一層次學會前兩句,第二層次學會全曲”,目的是“面向全體、因材施教、激勵為主、快樂學習”。而在社團活動中,我主要教會學生幾首名曲,例如《月光下的鳳尾竹》《竹林深處》《節日的德昂山》等,讓精彩的演奏深深打動學生,激發了學習熱情。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