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哈克教授研究指出,幼小銜接過程中主要存在著學習方式、行為規范、社會結構、學習環境等六個方面的斷層問題。該理論對幼小銜接工作的開展具有很強的理論指導意義。
1. 關系人的斷層
幼兒園時期,對于孩子而言,幼兒園教師是其“第二母親”。一旦他們在幼兒園里遇到了生活上的困難,孩子們的第一反應就是要找這位“第二母親”,對教師倍感依賴和信任。而進入小學,他們必須離開“第二母親”,接受嚴格要求、學習期望高的小學教師。小學教師與幼兒園教師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他們更關注孩子的學習,而非生活。因此,當生活上遇到問題時,孩子更多地是要依靠自己去解決。關系人的突然轉換,慣于依賴的習性被迫改變,會讓孩子無所適從,倍感壓力和負擔,進而影響學習效果。
要解決這個問題,關鍵是要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長要能“狠下心”讓孩子“操勞”、讓孩子“碰壁”。當孩子遭遇困難時,能按捺著心中的焦急,鼓勵孩子堅持。一旦能克服生活中的困難,孩子的勇氣和自信就會隨之建立。不要以為生活與學習無關,一個在生活上自理能力強的孩子,勢必是個懂得管理時間的孩子,他會比周圍的孩子更會計劃與安排,并且,他會把生活中克服困難的自信移用到學習上來。
2. 行為規范的斷層
在幼兒園,孩子的規范意識比較淡薄,其獨特個性及個人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彰顯。隨意插嘴、離位等行為,在幼兒園里被當成理所當然的個人需求。但這一切來到小學便會被漠化。突然出現的眾多行為規條,會讓孩子倍感約束。嚴重者,會變得膽小怕事,在合理的個人需求前,怯于表達自己所需。
其實,并非小學就缺乏自由的空間。如果不想讓孩子因為行為規范的突然限制而產生壓力,只需調整孩子的心理狀況就可以了。要讓孩子樹立正確的規范意識,明白“無規矩難成方圓”的道理,明白只有在規則的約束下,才能保證各項活動公平、有序地進行。
3. 社會結構的斷層
孩子在幼兒園擁有相對固定的交友圈,與同伴已經建立起相對穩定的交往秩序。上小學后,他們會被迫與小伙伴分離,進入陌生的環境中,認識新朋友,建立新的人際關系網。人際關系網的突然改變,會讓孩子產生莫名的無措。
其實孩子有自己的世界和秩序,這個“世界”是大人們難以干預的。干預的結果是把自己的孩子排除在這個“世界”之外。作為家長,要懂得放手讓孩子去交往,并鼓勵孩子自己獨立處理交往問題,讓孩子在同學間和集體中獲得存在感和認同感。
4. 期望水平的斷層
幼兒園的教育目標與小學是不一致的。幼兒園對幼兒實施保育和教育,提倡張揚孩子的個性,全面開花地對孩子進行培養,而小學的教育重點卻是學科教育。在幼小兩階段的對比中,不少孩子會不停懷念幼兒園的美好,而變得逃避現實,畏懼,甚至厭學。同樣,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水平亦出現差異。家長們會對新上學的孩子給予新的期望和壓力,甚至“一廂情愿”地認為,孩子在幼兒園優秀,想必在小學仍然優秀。于是,無形的壓力就壓在了孩子的身上。
要消除消極的心理因素,關鍵是要讓孩子端正心態、擺正位置。首先讓孩子認識到小學與幼兒園的根本不同,不能再抱著舊觀念去適應新環境,要消除理想與現實的距離。其次,家長也要端正心態,別對孩子提出過高的期望,教會孩子正視自己在班集體內的位置,不過分拔高,也不過分貶損。
5. 學習方式和學習環境的斷層
幼兒園沒有既定的教育進度,教育任務輕松,多以自由游戲、探索學習、發現學習等靈活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這些學習形式是深受孩子歡迎的。來到小學,繁重的學習任務要求小學生采用正規嚴謹的方式進行學習。學習方式的突然轉變,會使孩子產生強大的心理落差,從而影響學習的積極性。
課堂的頭20分鐘是傳授知識的黃金時間。如何在這寶貴的時間內獲取最大的學習效果,是低年段老師所面對的難題。一年級教師就要多花心思在教學環節上,在教學的過程中穿插生動活潑的環節,寓教于樂,使學生逐漸適應小學的學習方式。除了需要多樣的形式外,關鍵是要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孩子的傾聽和思考的習慣。
教師應多采用鼓勵手段,讓孩子在繁重的學習任務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只有讓孩子親身體會到學習的“樂”(這當中包含兩層含義:形式上的快樂和駕馭知識的快樂,重點在于后者),才會懂得“苦”(繁重的學習任務)中尋“樂”(成功的體驗)。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