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是人類親密的朋友,是現實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動物類文章以其鮮明突出的形象、生動優美的意境、跌宕起伏的情節、瑯瑯上口的語言吸引著小學生,誘發他們強烈的閱讀興趣,成為其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在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小學)中,編者選擇了大量的動物類文章供師生教學。這些文章,從文學樣式上看,主要有以下三類:1. 散文。有知識性強的說明文:如《松鼠》《蜜蜂》《鯨》等;有故事情節性強的敘事散文如《珍珠鳥》、《老人與海鷗》等;有意味豐富的寓言,如《烏鴉喝水》《狼和小羊》等;有妙趣橫生的童話。如《小壁虎借尾巴》等;2. 小說。如《最后一頭戰象》,《猴王出世》等;3. 詩歌。如《馬詩》、《鵝》等。
義務教育新課程目標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涉及,其目的著眼于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因此,小學動物類文章教學要以選文為依托,以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能力為核心,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在實踐中實現教學的三維目標。
一、學科結合,在選材中排除學生閱讀障礙
小學生學習科目少,教材篇幅大多簡短,對一些基本知識缺少介紹,給閱讀理解帶來阻礙。教師要引導學生廣泛收集資料,聯系《科學》等學科知識,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如《最后一頭戰象》一文,學生對大象作為士兵參加戰斗的歷史可能知之甚少。教師可以出示下列資料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戰象 在古代歷史上,曾有過特種部隊——象軍,它在戰爭中發揮類似現代坦克的作用。經過訓練的戰象,作戰時沖鋒陷陣,勇猛無敵,它能破城門、毀營壘、踏敵軍、限敵陣,常給對方造成極大的傷害。戰象的使用最早在東南亞各國,象軍的編排很有特色。在戰象的背上設一象輿,輿中坐一將士,象前后各有一名馭象手。在象的四條柱子般粗的腿旁,各立一位持刀盾的戰士護衛。這樣七個人組成了一個獨立的作戰單位。泰國拉瑪甘享在19歲時曾騎戰象奮戰敵營,營救父王,反敗為勝。
除文字資料外,教師要準備一些圖片、聲像資料或制作出相關課件,在課前及課中穿插運用,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為學生理解課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思文結合,在朗讀中激發學生真情實感
動物世界,千姿百態。教材中選擇了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定能感染和激勵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良好的人文素養。在人教版六年級上冊中,編者選擇了一組課文供師生教學:《老人與海鷗》講述的是普通老人和海鷗的深情厚誼;《跑進來的松鼠》介紹了一家人對外來客人——松鼠的喜愛;《最后一頭戰象》則歌頌了戰象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操;《金色的腳印》展現了動物之間生死相依的濃濃親情,顯示了愛的強大力量。這些課文揭示了動物豐富的內心世界。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由表及里深層閱讀,透過文字來感受人與動物之間的真摯情感,強化朗讀訓練。教師可以率先示范,借助媒體,也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自己所喜歡的,進行多種形式感情朗讀,如比賽讀、分角色讀、邊演邊讀、配樂讀、師生共讀、讀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等,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如李賀的《馬詩》,全文僅四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如果僅強調背誦與默寫,學生也許五分鐘就能完成任務,達不到舉一反三的效果。仔細分析其內容發現,這首詩看起來是寫馬,其實是借馬來抒情,抒發詩人懷才不遇,不被統治者賞識,但又熱切期望自己的抱負得以施展,可以為國建立功業的情感。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知人論世”,講述古時平仄、節奏等常識,請學生想象一二句的描寫的畫面,反復體味,就能用低沉、悲壯的語調讀一二句,用期待、激昂的語調讀三四句了。
三、讀寫結合,在練習中培養語言運用能力
閱讀是學生接受語言、積累語言的必經階段。小學動物類文章,詞匯豐富,語言生動形象,是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的一個重要陣地。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摘錄的方法積累優美詞句、段落,同時在寫作中聯系運用。如在《鯨》一文中,學生容易做如下摘錄筆記:
生字:腭 鰭 濾 豬 哺 肚 肺 矮 判 胎
生詞:目前、上顎、哺乳、退化、垂直、經驗、判斷、胎生、壽命
優美句子:鯨的鼻孔長在腦袋頂上,呼氣的時候浮出海面,從鼻孔出來的氣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園里的噴泉一樣。
顯然,這種語言積累屬于低級層次。教師只有重視讀寫結合,使學生在讀中吸收,在寫中練習運用,才能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表達方法的領悟。我在此文教學后,出示隨文作業,作業是這樣設計的:
1. 請為海洋館寫一段鯨的解說詞,不少于100字。必須至少運用課文出現的5個生詞
2. 參考原文,請在橫線上再寫一句話
鯨的鼻孔長在腦袋頂上,呼氣的時候浮出海面,從鼻孔出來的氣形成一股水柱,就像
上述兩個習題的設計,立足文本,注重讀寫結合,學以致用,效果良好。在實際教學中,還可以把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留心觀察世界,把握寫作技巧等。
四、內外結合,在實踐中發展多種學習方式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小學生對自然界的小動物有好感,更有深入探究的沖動。教師牽針引線,順勢而為,誘導學生與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展開深入的對話。如在學習小學六年級上冊第七組課文后,我根據小學已學課文的積累,安排了一個綜合性學習活動。
課外活動:走出課堂,搜集、整理松鼠的有關資料,針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寫出探究報告;跟蹤觀察海鷗的生活習性,寫好觀察筆記;到動物園參觀狐貍和大象或看有關兩個動物的專題片。
課內活動(分小組開展三項活動):
一是研究報告發布會。分四個小組分別介紹松鼠、海鷗、狐貍和大象的研究報告。
二是圖片欣賞(掛歷、畫冊、照片、學生作品均可),請學生針對圖片評頭論足,暢所欲言,引發他們對動物生存狀態的關注。
三是專題辯論:動物既然是人類的朋友,那我們能否捕殺?
通過組織以上活動,學生超越文本,把課內與課外活動結合起來,把自主、合作、探究三種學習方式結合起來,不但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提高個人的口語表達能力,還可以開闊學生視野,提高藝術鑒賞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熱愛動物、珍惜自然的情感,自覺樹立了保護生存環境的意識。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