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確文言文高考考試大綱要求
在系統復習前,教師務必先整體講解文言文高考要求的有關情況,使學生有一個整體的把握。(一)總要求:能閱讀淺易的文言文,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詞匯:以文言常用詞(或高考要求的120個實詞、18個虛詞)為主。2.語法結構:采用常見的文言句式。3.體裁:敘事為主,寫景、抒情、說明及一般的說理文次之,基本不選專業性強的學術著作。4.內容:較少出現生疏的古文化常識或艱澀的古文化背景,少用典故。5.風格:屬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二)具體的考點要求:具體考查文言文常見實詞、虛詞的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文言語句的理解翻譯,信息篩選,要點歸納,中心概括,作者觀點的概括分析評價。
二、研究文言文備考的備考策略
(一)教材上文言篇目的處理。
文言文學習之所以困難,最主要原因是學生缺乏語感,在平常的教學中,我們可以采取如下辦法:第一,加強課內文言文背誦。在背誦時,將常見文言實詞、常見文言虛詞、文言詞語活用、文言基本句式、通假字等進行歸類整理,使繁瑣的知識簡明化,分散的知識系統化,能較好地形成知識的整體學習效應,也便于對知識的記憶、理解和運用。其二,經常練習與課文關聯的文言篇目,指導學生對實詞的義項進行推斷,加強虛詞的積累與句式的整理,保持對文言文的感覺。
(二)常見文言實詞的復習。
高考對文言實詞的考查重在理解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對詞語的理解和運用的基礎又在于對詞語的積累和掌握。首先要依綱靠本,歸納知識,注重對其意義和用法進行、梳理,形成知識系統,并注意詞義的引申和知識的遷移。其次是運用知識,推斷詞義。推斷文言實詞意義涉及的知識主要有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偏義、同義復詞等,重點是一詞多義、古今異義。
(1)古今異義。隨著語言環境的變化,部分文言實詞的意義和用法發生了不少變化。因此,復習文言文時,一定要注意詞義的古今變化情況。例:妻子:古義,妻子和兒女;今義,男性的配偶。
(2)一詞多義。古漢語是一門豐富的語言藝術,一個詞語往往包含著多個意思。如“愛”的常規意義:①喜愛;②憐惜、愛惜;③吝惜。句中是用本義還是引申義,是用作名詞還是動詞,就要學會推測了。
(3)詞類活用。這是詞語功能的改變,所以和它在句中的位置很有關系。詞類活用大致有以下幾種:
名詞用作動詞。如:籍吏民,封府庫。“籍”原來是名詞,在此用作動詞,意為“登記”。
名詞用作狀語。如:使不上漏。“上”原是名詞,在此用作狀語,意為“從上面”。
動詞用作名詞。如:追亡逐北。“亡”本是動詞,在此用作名詞,意為“逃亡的人”。
形容詞用作動詞。如:素善留侯張良,“善”本為形容詞,在此用作動詞,意為“善待”。
其他還有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分別動化為“使之……”“以……為……”。如:泣孤舟之嫠婦,“泣”,意為“使……哭泣”;又如:梅妻鶴子,意為“以梅為妻,以鶴為子”。
(4)通假。隨著語言習慣和詞義的變化,出現了漢語法中通假的現象。如“說”通“悅”、“具”通“俱”、“直”通“值”等。這些凡是在課本中出現的通假字,要盡量搜集。
(三)常見文言虛詞的復習。
復習文言虛詞,不僅要把握詞的常用意義、熟記義項,還要結合具體語境加以理解和記憶。要判斷文言虛詞用法和意思,可采用如下方法。
(1)熟記虛詞的詞義。如:而。字典解釋有:①表并列;②表遞進;③表承接;④表因果;⑤表轉折;⑥表假設;⑦表修飾。在平常的教學中,教師可將常見文言虛詞的意思與用法整理歸類,要求學生熟記并且學會判斷、運用。
(2)將意義和用法結合起來考慮。如“而”字,要判斷它的用法,必須結合“而”字前后的語句,例:“蟹六跪而二鰲”,“六跪”與“二鰲”兩者地位是相同的,因此可以判斷“而”在此表并列關系,翻譯為“并且”;又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取之于藍”和“青于藍”在意思上形成一個轉折關系,因此,“而”在此表轉折關系,翻譯為“卻”。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學會對不同的虛詞進行分析、判斷。
(四)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復習。
特殊句式直接關系我們對句子結構的把握以及句意的理解,因此需要加以整理歸類,重點復習。
1.了解常見特殊句式的基本結構。常見特殊句式有: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固定句式。
2.借助提示語判斷句式類型。如根據“者,也”或“即”“乃”“則”“皆”“本”等確定判斷句;根據“于”“見……于”“為所”“受……于”等判斷被動句;根據“無乃……乎”“奈何”“如……何”“孰與”等判斷固定句式。
3.借助句子本身結構與現代文的差異來判斷。如今天狀語通常在謂語前,若一個介詞結構放到了動詞后面我們便可推斷是狀語后置;同樣疑問句、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放到了動詞前面,我們便可認定是賓語前置;我們可用同樣方式來推斷定語后置和主謂倒裝。
(五)文言文翻譯
1.文言文翻譯的原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直譯,指譯文要與原文保持對應關系,重要的詞語要相應的落實,要盡力保持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和相近的表達方式,力求語言風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譯,指著眼于表達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靈活翻譯原文的詞語,靈活處理原文的句子結構。兩者的關系是,只有在直譯表達不了原文意旨的情況下,才在相關部分輔之以意譯。
2.文言句子翻譯的方法:留、換、刪、補、調等。
(1)保留法
凡人名、地名、國號、年號、官名、物名、書名、度量衡單位等專有名詞,在翻譯時可予以保留。
例:太尉始為涇州刺史時,汾陽王以副元帥居蒲。
譯文:太尉開始擔任涇州刺史時,汾陽王憑借副元帥(的身份)駐扎在蒲州。
(2)替換法
有些詞語意義已經發展,用法已經變化,語法已經不用,在譯文中,應換這些古語為今語。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師表》
譯文:先帝不因我地位低、見識淺,委屈了自己降低了身份(前來拜訪我)。
(3)刪削法
把沒有實在意義的虛詞或沒必要的譯出的虛詞、襯字刪去。
例: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譯文:從師的風尚不流傳很久了。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