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進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據語文科的特點,在語文訓練中進行。要著重于思想教育的陶冶,道德品質的培養,使學生提高社會主義覺悟,初步且有辨別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熏陶漸染,潛移默化,循環往復,逐步加深。”
可見,在語文教學中,要做到語文能力培養與思想教育相結合,踏踏實實地在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
一、語文教學在德育中的優勢
中學的語文教材,是經過嚴格審定的,她非常重視對學生的文化熏陶和人文滲透,注重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從多方面體現了現代社會的思想、觀念。例如: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文章通過三個事例贊揚了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國際主義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闡述了志愿軍戰士革命的人生觀和苦樂觀。又如,吳晗的《談骨氣》,文章弘揚了作為中國人應有的人格、氣節。這些文章事例典型,人物形象鮮明,學生學了一定會身受感染,并以文中人物為楷模,樹立起革命的人生觀和道德觀。就是一些文言詩歌,如《秋水》告訴我們不能驕傲自滿;《出師表》中,表現了孔明淡泊明志的高尚道德情操。這樣的文章體現出了我國文化中的道德修養。學生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調正自己的心態,感受那種不受金錢名利的誘惑而要保持做人的尊嚴。這正是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值得我們大力宣揚。
在語文教材中,有許許多多晶瑩璀璨、光芒四射的格言警句,這些格言警句使許多青少年走上成功之路,取得不凡的業績。如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作為文化傳播的最主要的載體之一,語文在延續優秀文化的過程中充當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信手拈來的,隨處可見的格言警句對學生的身心陶冶的作用不容忽視。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在這方面下的功夫多了,學生們接受的格言警句日積月累,心中的那盞“燈”也越來越亮了,在平時的交談中、作文里、日記上,他們積累的格言警句便會思如泉涌,運用自如。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學生在遇到苦難時也都懂得用格言警句來鼓勵自己,調整自己的心態。從而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中學語文教材中可作為德育教育素材的內容比比皆是。因此,教師只要充分利用這些生動的教材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猶如春風化雨,完全可以使學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從而提高他們的思想素質,養成積極向上的學習觀和生活觀。
二、如何把德育滲透到語文教育中去
1. 在創設情境中滲透德育
教學要注意運用語言創設與課文教學內容相應的情境,誘發學生展開聯想與想象,使之喚起各種感知覺,在頭腦中形成鮮明的形象,獲得真切的感受和體驗,從而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在教學過程中,我比較善于借用課文中鮮明的形象來感染學生。如在教學《石縫間的生命》時,利用“ 松柏形象 ” ,使學生在腦海里呈現出高大的松柏,并讓學生想象松柏在艱難的環境中如何成長,從中感受到戰勝環境的強者形象,并從中受到熏陶感染。再如教學《荔枝蜜》講到蜜蜂對人無所求,默默地奉獻,我就勢點撥 —— 這是怎樣的一種精神?讓學生們去思考,引導學生由蜜蜂聯想到無數的默默無聞的奉獻者,以此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另外,我在語文教學中還善于抓住課文的動情點,適時進行點撥,使學生不斷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與感染,身心都受到很好的教育,思想得到很好的升華。
2. 在指導學生課文朗讀中優化誦讀方式,潛移默化地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
宋代大理學家朱熹說過:“非高聲朗誦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中學課本選取了大量文質兼美的文章,激發學生朗讀興趣不僅能讓學生在細細咀嚼中提高語感,而且在誦讀中易引導學生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讓學生朗誦一些聲情并茂、文質兼美的課文佳作,有利于他們體驗祖國文學的音韻美,加深對課文內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養美好的心靈和高尚的情操。如教學《我的老師》一文時,通過有感情地范讀和學生反復朗讀,體會師生的感情,從而受到感染。再如講授《憶秦娥·婁山關》,課前我搜集了大量有關婁山關的資料,讓學生先對婁山關的形象有一個整體認識,然后又給學生播放朗誦錄音,許多學生隨著激昂的朗誦不自覺的就融進到文章高昂的氛圍中。然后我又讓他們隨錄音仿讀,同時穿插講解朗讀中如何處理語音、語調、語氣等知識,學生聽得很認真、很仔細。在此基礎上,我又趁熱打鐵,分成四小組開展朗誦比賽,整個課堂被朗朗的讀書聲淹沒。更可喜的是許多同學真正感受到了“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課文誦讀方式的優化,不僅能使學生領會到誦讀的技巧,而且還能培養學生具備良好道德情感素質。
3.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方法,增強德育滲透的生動性和趣味性
空洞的理論、干燥乏味的說教,既倒學生的胃口,也難以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只有以學生為主體,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去質疑、去感悟,才能使學生樂于接受也容易接受那些好思想、好道理。因此,教師應善于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專題辯論等活動,讓學生自己談感想、寫作文,生動活潑地把德育教育滲透到學生的心靈深處。
例如,學了《一厘米》,教師可圍繞“陶影為什么要在小也的面前竭力維護自己的形象、陶影的愛與母雞對小雞的愛有什么區別、如何對待父母的缺點”等問題讓學生開展討論。這樣就能使學生覺得興味盎然,又體會老愛幼,幼尊老的感情,從而受到感染,做到體貼父母,理解父母,孝敬父母。又如,學了《我的叔叔于勒》,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辯論,辯一辯“錢是不是萬能的”,學生通過辯論,觀點明確了,思想統一了,思想也就更深刻了。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片土壤上”。中學生的心靈是一張潔白無瑕的紙,可以畫最新最美的圖畫,同時也極易受到玷污;又是一塊未經開辟的神奇土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果你播下的是溫馨,就會收獲熱情,如果你播下的是冷漠,可能就會收獲殘忍,因此語文課程對學生心靈的影響是巨大的。所以,課堂上要抓住文章的感染源,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讓學生的思想品德自然得到熏陶。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