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學后教”的內涵
所謂“研學后教”,是以哲學實踐論、人腦科學、現代教育心理學為理論基礎,以教師三研(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研究對象)為前提,以研學案為載體,以研學問題為核心,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形式,以教師三講(講重點、難點、關鍵點)為原則,促進學生多元發展,提高教學質量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范式。
二、“研學后教”理念下小組合作學習的課堂模式
教與學的流程設計:(準備:課前制定研學案)==>明確學習目標==>小組合作,討論釋疑==>展示點評,總結升華==>課堂評價、檢查。
1. 研學案制定策略:根據兒童認知規律,用“問題串”串起學生的“認知線路圖”。
制定研學案本不屬于課堂流程之中,但制定好研究學案上好一節課的前提基礎,它是學生學習的線索。研學案設計基本思路:知識問題化,用“問題串”串起學生的“認知線路圖”。
撰寫研學案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備課”:
備討論:設計討論問題的大小,一般較深入的討論以1~3個問題為宜。從內容上,教師設計的問題必須符合前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的理論。從形式上,老師要從教學目標出發,設計一些發散類和探究類問題。
備展示形式:展示的原則是“小問題小展示,大問題大展示”。
備點撥(備評語):要求老師語言精煉,直奔主題,點深點透。
備預見性問題、措施:學生在展示過程中,有可能出現什么困難,有可能出現什么錯誤,當出現這種困難或錯誤的時候,老師將如何去追問。
2. 明確學習目標,激發學習的沖動。
要讓目標起到導學、導教、導測的功能,“研學案”的目標主要是面向學生的,也是評價一節課是否達成的標準,因此對目標的解析要具體、要分層,目標要讓學生能讀明白,使學生清晰自己是否達到要求;目標也是能考核的,用能考核的外顯的行為動作表述,如記住……、能寫出……、會運用……
此環節教師的作用:引入(新舊知識的銜接)、鼓動(激發學習動機)、分任務。具體布置每層學生的學習目標,分層討論,分層達標。
3. 在“研學案”的導引下,開展小組合作,討論釋疑。
形式有自學、對學、群學。
自學:先自己完成研學案指定的內容,對自主學習過程中的疑點、難點、重點問題做好記錄,為提交學習小組合作探究打下基礎。
對學:小組長組織本組成員一對一進行討論。
群學:學生把自主學習中遇到的疑點、難點、重點問題提交給學習小組,小組成員針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探究,共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思路。討論將要展示的內容,討論自學中遇到的困惑;
4. 展示。
展示是合作學習的關鍵步驟,是一節課的精彩之處,不同的內容采取不同的展示形式:對學展示,群學展示,全班展示
對學展示:相對簡單,至少有60%的同學能自己學會的知識可采用對學展示,常用的方式有將自己的成果寫在研學案上,相鄰倆個組成員或與對面的成員互相交換并給對方修改的批閱,在批閱的過程中既學習了其他同學的好的解題方法,又可以注意到容易錯的地方。
群學展示(組內展示):對于難度稍大些的,組內可能只有個別同學會的知識可采用組內展示,組長安排一人通過小黑板或展板向組內同學展示,邊展示,同學可就不明白的問題提出質疑,幾個小組同時進行。
全班展示:對于重難點、關鍵點、歸納的規律、或難題,可安排在講臺或后面的黑板向全班展示。
5. 質疑點評:
評什么:解題思路、疑問、難點。
點評、質疑是深挖教材、生成目標的關鍵。質疑不同的思路、不同方法,點評思路,總結規律。通常,展示的人與點評的人不是同一人,也可以“寫的人不講,講的人不用寫”。老師也可與學生“一問一答”互動質疑。
6. 課堂評價、檢查
對學生學習的評價:習題分層,對準目標。對準目標設計若干道題,限時完成,一般通過與學伴交換批改,做到學習上的問題“堂堂清”。
對小組集體的評價與對小組成員個人的評價要相結合,并側重于集體評價。讓他們認識到小組成員的共同參與才是合作學習所要實現的目標。對小組的評價可包含:研學案完成情況、小組活動秩序、組員參與情況、點評與質疑情況、效果等方面。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