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學學習是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過程,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給學生一個生成、張揚、發(fā)展、提升的過程.其實,我們不妨大方一點,多給學生一點空間和時間,多給學生一個探索的舞臺,多讓展示一些真我本色,在教學中我們少做一些,讓學生多嘗試一些吧.
一、少演示,多讓學生自主地操作——做一名“研究者”
兒童的動作思維占優(yōu)勢,他們的智慧是出在指尖上的,我們要鼓勵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或者用眼睛看科學,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受“再創(chuàng)造”的探索過程.作為教師不要因為怕學生亂或怕時間不夠,就把本應該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后得出的結論改由自己演示講解,讓學生用眼睛看、用耳朵聽教師的操作過程.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過精辟的論斷:“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這些聯(lián)系起著兩方面的作用.手使腦得到發(fā)展,使之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fā)展,使之變成創(chuàng)造的聰明工具,變成思維的工具和鏡子.”我想,教師的任何演示都沒有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帶來的效果佳,帶來的震撼強.因此,在教學中我有意識的給學生留下操作的時間、空間,讓他們在操作的過程中有所思、有所得、有所創(chuàng)造.例如,我在教學“有余數(shù)的除法”時,為了讓學生理解什么叫“余數(shù)”,我沒有簡單的用小棒演示,而是讓學生自己操作,先用10根小棒2個2個分,再用8根小棒2個2個的分,然后分別用9根小棒、7根小棒2個2個的分,讓學生理解分的時候有的時候剛剛好,沒有多出來的,而有的時候不是剛好,有多出來的,這個多出來的叫“余數(shù)”.這時學生在理解余數(shù)的同時,還自我感悟到余數(shù)要比除數(shù)小的道理.通過動手操作這一活動,學生可以直觀地認識數(shù)學知識、理解數(shù)學概念.
二、少講解,多讓學生自主地探究——做一名“探索者”
數(shù)學的學習不僅要讓學生知道知識的最終結果,還要讓學生理解這一結果的形成過程,更要知道應該如何去探究它.然而在以往的教育中,當學生對某一知識產生了興趣,想知道它的來龍去脈時,教師是不遺余力的采用最簡單的方法——講解,通過“說”把這一知識灌輸給學生,使學生得到了暫時的滿足,就像喜歡吃魚的人得到了一條魚一樣,但是卻不知道魚從何處來,應該怎樣才能捕到魚.我們都知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作為教師應該注重指導學生怎樣自行探索知識,教給他們方法,鼓勵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讓學生自己探究,而不是口干舌燥的講解.讓學生在不斷探究的過程中發(fā)展自己.例如我在教學“認識圖形”時,我沒有簡單的灌輸什么叫“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而是讓學生通過看、圍、畫等一系列活動自己明白這些概念.
三、少指揮,多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做一名“參與者”
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由于家長的要求“要聽教師的話”及受到傳統(tǒng)教育的影響“聽話的孩子是好孩子”,我們總是像園丁一樣把學生塑造成整齊劃一的所謂標準的狀態(tài),指揮學生步調一致.于是乎學生的個性被埋沒,靈感被壓制,創(chuàng)造性被扼殺,成了模式化的解題機器,不喜歡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而參與卻是主體和活動的一個中間環(huán)節(jié),是任何活動產生的前提.只有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認識才得以發(fā)生,活動才得以展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少揮指揮棒,讓學生自己主動參與進來.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當一個年幼的人不是作為冷漠的旁觀者,而是作為勞動者,發(fā)現(xiàn)了許許多多個‘為什么’,并且通過思考、觀察和動手操作而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時,在他身上就會擦出火花燃成火焰一樣,產生獨立的思考.”其實每個學生都是“問題兒童”,在他們每個人心目中都有很多“為什么”,只不過平時的教學中經常是教師提問,然后再叫人回答,學生時時處處受到教師的指揮,他們已經習慣于教師的提問,而在這種習慣中慢慢扼殺了自己提問的天性,失去了提問的勇氣.作為教師只有在平時的教學中落實“學生本位”的思想,激活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讓學生參與到提問中來,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例如,學生在學習了“平均分之后”有很多同學問我“老師,為什么要進行平均分啊?”“老師能不能把9根小棒2個2個分?”“老師,如果不分可不可以知道分成幾份?”等等.學生的問題也許十分幼稚,但是卻十分難能可貴,因為他們已經成功的跨出了第一步.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