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的“反彈琵琶”,也就是作文教學時通過逆向或不定向思維來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做法。
一、 學習范文,掌握方法
“反彈琵琶”作文方法的傳授,我是結合上新課做到既是新課后的作文訓練,又是作為高考作文的復習課。例如,我們學習高中語文課文《不求甚解》。“不求甚解”原義是:“只求懂得個大概,不求深刻了解“,是貶義的。馬南邨在《不求甚解》文中卻說在博覽群書時要注意一點:“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這也就是讀書要力求廣博,只求觀其大略,有所“會意”,積累多了,會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這就是說閱讀不要固執于個別字句,個別地方不甚明了,也可以不求甚解,這確是一種重要的讀書方法,否則就不能博覽群書,獲得淵博的知識,陶淵明讀書就是“通其大意”。這也是作者反其意而賦予“不求甚解”以新意。這就是創新思維的好例子,也是我們所說的求異思維,是作文教學“反彈琵琶”的范例。
二、 橫向聯系,比較閱讀
學習《不求甚解》的課文,讓學生活躍了思維,開拓了視野,讓學生知道了人們認為“是”的可以說“不”,人們說“不”的可以認為“是”,但要合情合理。我引導學生閱讀美學大師朱光潛寫的《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按《漢語大詞典》上解釋有(1)、形容過分推敲字句;(2)形容掉書袋或賣弄才學;(3)、謂不重視實質,只在某些字句上糾纏或強詞奪理。這些解釋均屬貶義的。但美學大師朱光潛卻一反上述的解說,認為“咬文嚼字有時是一個壞習慣,所以這個成語的涵義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學,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主要是說寫作時要“斟酌文字”,或者說“在文字上推敲”,如文中引郭沫若劇本,劇本的原文“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改為“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這就夠味了,斗爭鋒芒凸現。但“你有革命家的風度”,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就不行了,因為已由贊頌變成諷刺,意味也就不同了。這就是很好的“咬文嚼字”的例子,看得出作者創作的謹嚴和高水平的創作,也極好地體現了作家高深的功底。又如對“推敲”故事中韓愈敢說“不”,朱光潛認為只能從情境去解說。不同的情境,意味大不相同,這就需要讀者要多角度考慮,多側面思維。
這些,都是作者從文學、寫作或閱讀上賦予“咬文嚼字”以新義。朱光潛的《咬文嚼字》,其實就是《為“咬文嚼字“正名》,或是《“咬文嚼字”辨》(辨:分辨、分析)。與馬南邨的《不求甚解》相似。他們都是從不同的角度來闡發自己的見解,述說道理。我們通過上述的課內課外的文章的比較閱讀,目的是寫作時怎樣進行求異思維,怎樣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從而更好地掌握“反彈琵琶”的作文方法,以便更好地遷移運用。
三、 掌握方法,遷移運用
學習了大作家的“反彈琵琶”作文方法,我就讓學生嘗試遷移運用,讓學生對一些成語、俗語等進行辯證分析,運用求異思維,結合實際,要立出新意,寫出有自我而又新穎的文章來。如:“見風使舵”新解,“班門弄斧”辨,“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當局者未必迷,旁觀者未必清”等等。給予成語新解,重在要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詮釋,劃清必要的界限。從正名入手,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緊密聯系實際,借題發揮,做到有感而發,有的放矢。如 “見風使舵”一詞,多用于貶義,常用來諷刺那些不講原則的世故之徒。但如果賦予“風”以新的含義,喻指實際情況的變化或規律,可以翻出新意:根據實際的變化,掌握方向,采取相應的措施,推動我們事業或人生的航船向前發展。這樣聯系現實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嗎?又如“班門弄斧”這個成語,可以從成語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權威,敢于向權威挑戰”的新意。但同時也要提醒學生注意借成語出新,只能從不同的角度去闡述道理,不能牽強附會,強詞奪理,或故作驚人之語。如能恰當地遷移運用,作文水平定會提高。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