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一個人的基本素質,是一切學習能力的基礎和核心。閱讀的益處無人不曉。那么,怎樣才能引導孩子走進書的世界,讓他們感受閱讀的快樂呢?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年少,對某個事物產生興趣,就會孜孜不倦地追求,乃至形成愛好,養成習慣。興趣是閱讀的內驅動力,有了這個動力,學生就會擠時間讀,有滋有味地讀,從中吸取知識,吸取有益于人生的養料。相反,如果學生無閱讀興趣,不認真閱讀,再好的佳作精品也不能發揮作用。所以培養閱讀興趣是培養閱讀能力的前提。為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故事性較強,趣味性極高的書籍介紹給他們,例如《安徒生童話故事》、《格林童話》《伊索寓言》等等。這樣的書籍能讓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離奇的故事情節能激起學生強烈的閱讀欲望。教師帶頭把書里的一些好詞好句摘錄下來,上傳到學習社區里,讓學生們讀一讀,背一背;并讓學生也學著這樣做,從而為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師還可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水平,不斷拓展閱讀空間。從課內到課外;由書本到網絡;由報刊雜志到名人名著……尋找不同的文章題材、體裁風格的篇幅,選擇讀本供孩子們廣泛閱讀。讓他們從小故事里悟出大道理;從奇妙獨特的構思中分析寫作技巧;從華麗豐富的語言中感悟文采;從多彩多姿的表達風格中,領略人文內涵,由此培養閱讀興趣,快樂閱讀,快樂寫作,提升語文素養。比如在學完《西游記》這篇課文,教師向學生介紹教師國的四大名著,引導他們去閱讀。學完了古詩,我會讓學生上網尋找各種類型的詩,并研究詩人的背景、文風等等;學完了冰心、林清玄等著名作家的文章,介紹其他作家的文章給孩子們閱讀,并引導他們讀一些名人傳記,還在學習社區里開展了“我與名人交朋友”的主題活動,讓學生通過了解名人成才的故事,學習他們的精神。
二、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
1. 開設閱讀課
每個星期都安排一節閱讀課。閱讀課一般由三個環節構成:教師引導——學生自讀——學生寫讀書筆記。這一節閱讀課的開設,既保證了學生的閱讀時間,又使學生掌握了正確的讀書方法,為學生在家閱讀奠定了基礎。另外,每隔一段時間向學生推薦一些合適的讀物或文章,同時減少書面練習,增加閱讀作業,為學生課外閱讀提供空間和時間。允許學生在“早讀”或“自習”時,也可翻閱課外的書報。
2. 建立班級圖書柜
為了彌補學生書源的不足,讓資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現在每個班都有一個圖書柜。教師動員學生把個人的一些圖書暫時存放在班里,每人兩本,每個學期輪換一次。組織學生管理借閱。圖書柜設在教室一角,課間可以隨時借還,十分方便。孩子們都非常喜歡去圖書柜借書看。規定每次借書在下一節閱讀課前必須歸還,促使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看。
三、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培養小學生愛讀、多讀、自覺讀的習慣。具備了愛讀、多讀、自覺讀的習慣,小學生就會大量地閱讀,不斷地吮吸知識的乳汁,就會不斷提高自己,豐富自己。
培養學生精讀、邊讀邊思考的習慣。教師在布置閱讀任務時要布置閱讀要求,讓學生明確閱讀的目的和重點,讓他們帶著問題去閱讀,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做到眼到、心到。
培養學生讀書動筆的習慣。培養學生閱讀時邊思考邊動筆,可以更好地抓住文章的重點,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做摘錄、記筆記可以及時記下讀書后的心得體會。教師在課堂上會利用學習課文時教學生該如何做摘錄、記筆記,從而讓他們掌握方法,養成邊讀書邊思考邊動筆的好習慣。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