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考問題
1. 教師在藝術課程里如何把握課題所弘揚的人文主題。
2. 在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掌握藝術學科要素與技能的有效教學。
二、設計背景
新的國家義務教育實驗教材《藝術》,是以人文主題的統領來觀察課程整體的,而且在不同學科要素和技能的脈絡梳理方面有著比單科美術、音樂課更高的要求,教學時,如何把握學科問題就會反復困擾著老師的教學思路,因為,一不小心,就又回到一種單科教學的范式里,而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綜合課程學習。藝術課程的新理念、新教材、新的學習方式給我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產生著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這其中有疑惑、有痛苦、有迷茫、也有更多的不知所措:“教學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學習、更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效仿,如果不具備綜合的專業素質,教學從何談起?”面對這一系列的問題和諸方面的壓力,作為美術學科文化背景的我帶著困惑和擔心,也帶著信心和熱情,勇敢地承擔起了長江版藝術課《可愛的小雪人》的教學,并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教學研究之中。
藝術課程是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線索組織課程學習,符合認知規律的一門新課程。在內容上,藝術課程集音樂、美術、戲劇、舞蹈于一身,在藝術與生活、情感、文化、科學之間,在藝術學習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之間建立聯系,從而使學生在藝術學習中實現一種整體的轉型,發展學生的整合創新、融會貫通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內容描述
片斷一:
師播放動畫《雪花》片斷,提問:“你看到了什么?在哪里會看到這種景象?”
生:“雪花,在北方的冬天。”
師為動畫《雪花》配上背景音樂,老師手繪冬天的樹枝,創設活動情境:“北方的冬天就像一位和藹可親的老爺爺,他給大樹披上厚厚的白棉襖,還給小朋友帶來了美麗的雪花。美麗的雪花誰來做呀?”
生:“我們來做。”孩子們把剪的雪花貼在老師畫的雪樹周圍,與老師合作把課室布置成冬天的雪景。
師:“我們共同合作的冬天雪景美嗎?美在哪里?想到了什么?廣州會出現這種景象嗎?為什么?”
生:“好美麗,樹上、地上都有雪花。”
生:“到處都是五顏六色的雪花。”
生:“廣州不會出現這種景象的,因為廣州地處南方氣候溫暖,不會下雪。”
師:“看到這么美麗的雪景你們想干什么?”
生:“堆雪人、打雪仗、坐雪車、滑雪。”
師:“與同伴說說你看過的、想到的雪人是怎樣的? 并模仿雪人的動態,請欣賞畫家表現的小雪人在扮演什么角色?請你們邊欣賞邊加上好看的舞蹈動作即興表演小雪人。”
生:翩翩起舞即興表演小雪人。
片斷二:
師展示教材中順序調亂的連環圖,“咦?這里有五幅關于雪人的連環畫,順序混亂了,誰能否按順序把故事講出來。”
a生:“三只小動物堆雪人,小雪人哭了小動物很著急。”
b生:“不對不對!小動物和下雪任何開心地做游戲,太陽公公出來了,小雪人開始融化了。”
師:“為什么雪孩子看見太陽公公會流淚?你從故事中得到什么啟發。”
生:“小雪人怕熱的。”
生:“雪遇熱會融化的。”
師:“我們來根據《小雪人》故事,創演童話劇《救救小雪人》,小組長分配角色和任務共同為角色及劇情需要用手繪或剪貼的形式制作道具,道具可以用頭飾、玩具、布景代替。”
小組長:“你來演太陽公公,我演小雪人,其他人演小動物們,大家想一想怎樣制作道具?”
生:“用卡紙做頭飾。”
生:“用布圍住身體。”
師:“我們的演出開始了,請注意:動作生動、語言簡練、表情豐富。”
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創編童話劇《救救小雪人》表演;一組接一組表演中。
作為美術學科文化背景的教師,我在拿到藝術教材之后根據的特點對課題進行綜合分析和研究,教學中,為學生創造感受美和體會美的機會,創作師生合作把課室布置成冬天雪景的情境,引導學生以感性的、整體的方式,與冬季自然景象、雪花作品和即興表演的小雪人產生情感上的溝通與共鳴,形成對冬季自然現象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獲得更豐富的體驗,達到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和統一,體現課題所弘揚的人文主題。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