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習能力是指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綜合能力,它包括學生根據學習內容進行自學的能力,學生自主獲取信息、處理和運用信息的能力,自主發現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精心編制導學案
在編制人教版必修Ⅱ第10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的導學案,設計了如下2個問題:(1)請同學們上網搜索和結合課本,分析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曲折發展的原因、表現和影響;(2)通過本課學習,你認為影響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你從中得到哪些啟示?這節課的2個問題設計是有梯度的,它們所涉及的知識既有基礎性的知識,也有理解性的、規律性的知識,適合不同層次學生解答。第1個問題學生依據課本知識基本上能夠解決。但依據課本對高中學生來說是不夠的,因為課本上的內容比較簡略,有些問題甚至在課本找不到答案。比如第2個問題所涉及的答案,在課本上是找不到的,而這些“挑戰性的問題”往往更能激發高中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通過“設疑激勵”,以“問題”為導向,把課本內容的重點和難點轉化為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問題,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為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指明了方向,這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基礎和前提。
二、指導學生學會質疑
鼓勵學生敢于對教材進行質疑。在學習人教版必修Ⅱ第9課《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時,一位學生對教材上“清軍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慘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宣告洋務運動的失敗”這一觀點提出質疑,認為應該將“宣告洋務運動的失敗”改為“宣告洋務運動沒有達到‘自強’和‘求富’的預期目標”更為科學,因為戰爭的成敗是由政治、經濟、軍事和統治者的正確決策等綜合因素決定的,洋務運動開中國經濟、軍事、教育近代化的先河,其歷史功績是不能磨滅的。在課堂上,我抓住這個學生質疑的問題展開討論,激發學生躍躍欲試去發現和辨別、去分析和探討,學生注意力十分集中,思維十分活躍,討論十分熱烈,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著特殊的意義。
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為了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我總是提前一到兩天將導學案發給學生,要求學生在預習導學案時,將自己的疑難問題寫在導學案的空白處,課前我將學生預習后的導學案收上來,整理學生提出的問題,在課堂上進行重點講析。對于那些積極思考、問題提得又多又好的同學,在課堂上及時進行表揚。
三、培養自主學習的動力
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學習中國古代明清時期的歷史時,我讓學生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和對外態度等方面將中國與西方進行比較,通過對比,學生就會發現這一時期,在政治上中國封建君主專制不斷強化,而西方資產階級代議制逐漸確立;在經濟上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而西方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發達,英國進行了工業革命;思想文化上中國實行思想文化專制,而西方民主自由思想不斷發展;對外態度上中國實行閉關鎖國,而西方實行海外貿易與殖民擴張。通過以上比較、歸納和綜合,使學生明白鴉戰爭以前的中國,已經大大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從而得出“落后就要挨打”這一規律。
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在學習人教版必修Ⅲ第13課《從蒸汽機到互聯網》的內容時,我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思考“這三次科技革命給世界發展帶來什么影響?對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有什么啟示?”這一難點問題,學生經過思考、討論后,總結出“科學技術推動社會發展,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這一歷史發展規律。此時,教師再進一步啟發學生“要實現中國強國之夢,主要依靠的是什么?”這時學生都能答出要實現中國的現代化,主要依靠的是科學技術,都表示為祖國強大、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學習。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古為今用的應用能力,也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培養。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