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是洋思中學的創舉,也是生本教育的方法論之一。兩者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體現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目的的一種教學理念。
一、課前自學指導
一篇新課文,學生如果預習不到位,那么他們就不能很好地參與教學活動。教師在教學新課之前,要布置學生預習,并且提出具體要求,學生才會按教師的規定有序地進入自學狀態。筆者在這一環節中教給學生具體的自學方法:要求學生對所要學習的新課文至少要讀三遍。一讀——即初讀課文,要手腦并用,標自然段,圈點字詞,找出好詞好句,粗知課文大意。要求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碰到不會的字詞,通過查字典解決字、詞的音義,并在書本上給生字注音。二讀——即再讀課文,要求學生流利地朗讀課文,口腦并用,熟悉課文內容,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要求學生先注意讀準生字的字音,再連起來將課文讀一讀。讀完課文,田字格中的生字用自己的方法記一記,口頭各組兩個詞。三讀——即精讀課文。要把握課文要點,要求學生在自學中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詞或句,打個小問號,有不懂的問題或者有什么想問的問題標注在書上。也可以對照課后練習題,邊讀課文邊思考答案,用不同的符號在書本做記號。把自己喜歡的句子或段落找出來,讀一讀,背一背,在旁邊寫上自己的體會。
二、課內自學指導
對學生在課前自學過程中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應該用簡單明了的語言準確地揭示學習任務,提出學習要求,引導學生討論,小組合作解決問題。在分組討論中,教師來回巡視,也可參與學生的討論之中,適當點撥、啟發、引導、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然后信息反饋,各個小組派代表對問題舉手發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認識。學生講對了,教師肯定;講得不完整,教師只作點撥性的引導,仍達不到深度的,教師再補充;講錯了的,教師更正。對于一些仍有疑難的,學生學了也不理解的,教師就要教了,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尋找規律,讓學生知其所以然。例如:我在教學《古詩兩首》中的“夜書所見”一詩時發現,5個小組在交流詩意中都認為“知有兒童挑促織”的“知”是知道的意思,他們解釋為:看到深夜籬笆旁有一盞燈籠亮著,就知道有小孩在捉蟋蟀。我隨即走上講臺,在板書的古詩上將“知”大大地加了點,并加問一句:“同學們,你們想想看,詩人葉紹翁坐在船上,在漆黑一片的深夜,他真的能看到小孩在捉小小的蟋蟀嗎?”話音剛落,學生們立即展開了討論。有的說:“肯定看不見的,他是聽到蛐蛐的叫聲猜想的。”有的說:“這么遠,應該看不見,他是聽到了兩個小孩的說話聲和嬉鬧聲推測的。”還有的說:“他小時候也這樣捉過蟋蟀,所以他猜想那些小孩在捉蟋蟀。”我頻頻點頭:“有道理,那你們說‘知’是什么意思啊?” “猜測、猜想。”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
三、課后自學指導
閱讀不能止于課堂,課堂應是閱讀的開始。例如:我在教學《風箏》一課結束時,向孩子們推薦了兩首詩歌。“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這都是我童年的快樂,描寫風箏的詩歌也有很多,我們學過清代高鼎的《村居》,還有宋代寇準的《紙鳶》和明朝徐渭的《風鳶圖》這兩首詩,你們可以找出來讀一讀,背一背,了解一下詩意,抄在自己的《書海拾貝》上。”在類似這樣的課后延伸閱讀指導時,如有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讓他們念給同學們聽,我們既要及時表揚這些同學,也要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通過小組內這類學生的輻射,帶動后進生學習,使后進生從身邊的同學中學會一些好的學習方法,取長補短,促使不同能力的孩子都能學有所得。再如我在教學《玩出了名堂》課后拓展時,“你還知道哪些類似列文虎克那樣,通過玩,竟然玩出大名堂的名人?”想不到我話音剛落,就有同學舉手發言,說:“老師,我知道萊特兄弟玩風箏,發明了飛機。”我接著問:“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讓全班都知道這位同學平時愛看課外書,這豐富的知識都得益于閱讀課外書。接著我還列舉了一串名人的名字,啟迪學生如果想知道他們到底因為玩而發明了什么東西,自己去找課外書來閱讀,下一周開展“講名人故事我最行”活動,評選“故事大王”。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