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具能否有效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探索問題,起到培養幼兒主動探索精神、提高幼兒自我發現和自我學習能力的作用,很大一部分因素取決于幼師對學具的設計與制作。
一、學具的設計與制作應的實用性
為了引導幼兒認識時鐘的整點與半點,有的幼兒教師特意用畫紙制作了可愛的貓頭鷹鐘、小企鵝鐘,還涂上了鮮艷的色彩。結果,這些精致的小時鐘一下子把幼兒的注意力全吸引住了,很多幼兒只專注于欣賞漂亮的時鐘,把老師所講的要求拋在腦后。而且用畫紙做成的時鐘質地太柔軟,幼兒操作起來也不容易。這樣一節課所取得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反觀另一種時鐘,它是用硬紙皮做成的,鐘面上只簡單地標出時間的刻度,安上可以自由旋轉的時針、分針,鐘面背后安上兩根支架。幼兒可以很方便地按老師的要求撥出相應的整點和半點。鐘面背后的支架還能讓幼兒在撥好時間后把時鐘擺放在桌上,以便幼師及時檢查幼兒掌握知識的情況,對答案正確的幼兒給予表揚,對答案不正確的給予個別輔導。
二、學具設計與制作的一物多用性
對于要投放到計算區里的學具,幼兒教師可以設計和制作在長短、數量、大小、顏色等方面都有差異的游戲棒或幾何圖形。這樣,在活動中幼兒教師就可以根據幼兒的年齡階段,或者教導幼兒認識事物的長與短、大與小和不同的顏色,或者引導幼兒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物品分類,或者指導幼兒根據學具的數量、顏色等口編算式、口編應用題。如根據學具數量的不同可以編出算式4和2合起是6;根據學具顏色的不同可以編出“桌上原來有兩根紅色游戲棒,又拿來了三根藍色游戲棒,總共有幾根游戲棒”等應用題。
三、學具的設計和制作的層次性
在活動區中,根據活動主題所投放的操作材料應該具備從簡單到復雜、從易到難的漸進式的層次性特征。如在主題為“認識奇妙的根”的科學區里,投放的操作材料應該既有適合能力稍差的幼兒進行直接觀察的各類根的圖片,又有適合能力較強的幼兒進行觸摸、探究的多種已經種植好的實物,從而使每個幼兒都能在活動區里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不至于出現由于“夠不著”或“太容易”以致索然無味的現象。
四、學具的設計與制作的趣味性
學具不能只是單一的平面圖畫,它可以是立體的,也可以是可重疊的多層次的。同樣一個平面的字卡或平面的小動物、小人物,如果幼兒教師在它們后面粘上一個紙圈,讓幼兒可以把它套在手指上玩,就能夠輕松地使一張普通的圖片變成了好玩的紙偶。比起靜止地觀看圖片,通過擺弄紙偶進行活動對于幼兒來說自然更加有趣。又如在幫助幼兒了解黃豆的生長過程的教學活動中,如果老師只是簡單地把幾張畫有黃豆生長過程中的圖片讓幼兒觀察,課堂就顯得枯燥無味。但如果老師提供的是實物,讓幼兒親自培植黃豆、通過觀察發現黃豆的生長變化,并要求幼兒把不同生長階段的黃豆畫下來,就能使幼兒得到了一系列主動參與活動的機會。
五、學具的設計與制作的巧妙性
教師可以把泡沫做成手機,用于娃娃家的活動中;把廢棄的紙張揉成團,在體育活動中當成球踢或當作沙包用;在廢舊的光碟上添上嘴巴、眼睛,把它制成娃娃的笑臉、哭臉、怒臉等,既能裝飾課室墻面,又能讓幼兒認識了人的表情;把易拉罐做成小花盆當吊飾,美化課室環境;用塑料罐做成飛機供幼兒游戲等等。
除了自身要積極對廢舊材料進行巧思妙想、使其變廢為寶外,教師還應鼓勵和指導幼兒參與到收集廢舊材料、利用廢舊材料設計制作玩具和學具的過程中,同時大力挖掘家長資源,讓家長也參與其中,使收集到的廢舊材料更豐富多樣。一方面,通過收集材料、設計制作學具,幼兒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地提高,幼兒的環保意識也能得到有效的培養。在實踐中,幼兒親身體驗到“廢品只是擺錯位置的資源”的道理,明白只要自己多動腦、多動手,生活中的很多廢舊物品都可以變成美的、有用的東西,于是在生活中便不會隨意浪費生活和學習用品,形成節約的良好行為習慣。另一方面,這一過程還能創造家園互動的機會,使教師、幼兒、家長共同體驗收集、制作的樂趣,有力增強家園之間的配合與溝通。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