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教學不能讓學生簡單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應給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時空,引導他們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實現知識的自主建構。前置性探究學習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在集體學習前進行自主學習、主動摸索、積極建構知識的過程,是激發學生內在潛能,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習慣的有效策略。積極實施前置性探究學習,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創新精神,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是提升學習效益、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措施。
一、提供前置性探究的時空,引導學生進行嘗試學習
提起“前置”,部分教師就想到借用學生的課余時間,這是認識上的誤區。“前置”是相對于傳統教學中教師“先講”和“滿堂灌”而言的,是“先學”的別稱,是教與學關系根本轉變的表征。在小學實施前置性探究學習,可以適當利用課外時間進行,但更多可安排在課內完成。課前或課中,教師要安排一定的時間,引導學生圍繞前置性學習方案進行嘗試學習,并通過自學教材理清思路、習得知識,逐步掌握學習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自主探究學習的習慣。要營造濃郁的自主學習氛圍,努力為學生搭建交流展示的平臺,引導他們分享自主學習成果,以達到互助共進的目的。因學科特點和教學時機的差異,要將前置性學習安排在課后進行時,傳統的課后練習要注意精簡,不能因前置性學習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
二、重視前置性探究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古人云:“授人魚,不如授人漁。”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重要策略。一個人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要想讓學生具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本領,教師就要重視方法的指導。我們可以指導學生通過 “看、思、補、練”這四個學習環節,逐步掌握學習方法。
“看”,就是讓學生認真閱讀新課的內容。“思”,在精讀后,引導學生養成勤于動腦的習慣,把新內容中的知識點提煉出來,針對新知識,能提出一些有價值、有思考性的問題,并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正確答案。針對小學生抽象、概況、總結等方面的能力還不夠強的特點,教師們應給學生制定前置性研究方案,幫助他們把握好新知識的重難點,逐步讓他們掌握自學方法。“補”,在自學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對與新知識有聯系的舊知識基礎掌握不牢的困難。這時,就需要指導學生翻閱以前學過的課本,復習和新知識有緊密聯系的舊知識,為學習新知識作好充分的鋪墊。 “練”,即要求學生能針對新知識,選擇一些相關的習題來練一練(如書上的做一做),以此來檢查自己的自學效果。這樣既能讓學生發現自己的不足,又能讓教師發現學生較集中的問題,以便有的放矢進行課堂教學。
三、科學設計前置性探究方案,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效果
前置性探究方案能給學生的自學引路,讓學生嘗試自學思考,從中發現問題并嘗試解決。如何設計有效的前置性探究方案呢?
前置性探究方案的設計要準而精。在進行前置性探究方案設計前,教師首先要深入鉆研教材,把握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和關鍵,每次設計的前置性探究方案都要圍繞教學目標設計,既要全面,又要精辟;既要有學法指導,又有目標要求;要層次分明,兼顧全體,關注差異。
前置性探究方案要具體可操作。前置性探究方案設計的問題呈現在學生面前,要讓學生不會束手無策、無從下手,要讓他們可以依據作業要求一步一步地有條理地完成自學,對問題的認識逐步加深。
前置性探究方案要具有趣味性。學生能否充滿熱情地完成前置性學習,前置性探究方案是否有足夠吸引學生的地方是關鍵因素。如一年級《買文具》一課的前置性探究方案,可讓學生與父母一起逛超市,也可讓父母與孩子進行買東西的游戲,在游戲的過程中認識人民幣,學會人民幣的簡單換算。這樣的前置性探究方案讓孩子在游戲中開展前置性學習,達到自學的目的。
前置性探究學習,旨在讓學生獲取知識,訓練技能,更重要是讓學生學會學習,掌握學習方法,提升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銳意進取、富于創新的品質。通過實施前置性探究學習,能夠深化教師對課改理念的理解,突出學生主體的地位,使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數學課堂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讓每一位學生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主人,讓他們在數學課堂中得到更好的發展,真正實現有效的數學課堂。
責任編輯 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