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現實世界的抽象反映和人類經驗的總結,是構成現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標》提出:“使學生能夠解釋和掌握所學知識,并且能夠運用這些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和生產勞動的一些實際問題。”因此,數學知識的學習必須與數學應用有機地結合起來。正如“學以致用”是我們一直所倡導的一樣,強調應用是要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學會用數學的理論思想和方法分析解決其他學科問題和生活、生產實際問題,真正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在數學教學中有著重要作用,它既是發展學生思維的過程,又是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創新意識和應用能力的重要途徑。如何培養小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是我校新一輪課題研究的主題。
一、創設熟悉的生活情景,激發學習數學的欲望
數學源于生活。數學是從現實世界抽象出來的,教學時應根據內容特點,讓學生接觸現實生活,緊密聯系日常熟悉的景與物、人和事,從而明白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你身邊。這樣既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欲望,教會學生積累生活經驗,又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索意識,發現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
現行的教材特別注重數學知識與生活聯系,對于每一個知識點的編排,都以生活情景作為學習背景,但是,有些生活情景不是每個地方都存在,而且不同的學生其生活背景也有差異。所以,我們要創造性地運用教材,要根據實際情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學習數學,感受數學,體驗數學,激發學習數學的求知欲望。
二、讓生活走進課堂,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重視的往往是數學內容的本身,不注意數學與生活實際應用之間的聯系,教給學生的只有解題思路和方法,導致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目的不明確,應用意識不強,學習興趣淡薄。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生活素材,讓生活走進課堂,使學生認清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引導學生學習用數學的眼光、數學的思維、數學的方法去認識世界,去主動解決所碰到的現實問題。
在教學“加減法的應用”時,我設計了一個“小商店”, “小商店”里擺著“學具”、“體育用品”、“玩具”等商品,讓“學生自由購買”,提出不同的數學問題:“買一支鉛筆和一個筆盒一共用了多少元?”“一個足球比一個皮球貴多少元?”“用20元可以買哪些東西?”……然后提問:這些問題要用哪些數學知識來解決呢?同學們通過思考,實踐——用數學知識解決了生活實際問題,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增強了數學應用意識。
三、讓數學再現生活,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與日常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正如《新課標》中所說的:“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教學時,要善于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讓數學再現生活,讓具體生動、形象可感的生活實例來解釋數學問題,運用數學深入地了解現實世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教“買文具——人民幣的認識”一課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生活情境:文具店里擺著各種文具,都標上了價格。“尺子8角”“筆盒5元”……小明想買一個筆盒。他把自己攢的1角硬幣都拿出來數共有48個。然后提出問題:“同學們,小明的錢購買一個筆盒嗎?為什么?”
我組織學生分小組合作,數出48個 “1角硬幣”(圖片學具),動手擺一擺,看看48個 “1角硬幣”夠不夠“5元”。有些小組將硬幣一角一角地數,每10個1角放在一起,然后匯報說:10個1角就是1元,40個1角就是4元,還剩下8個1角不夠一元,所以小明買不到筆盒。根據學生的分析,組織學生觀察已分好的硬幣,從中找規律:“元和角之間有什么關系?”學生很快得出結論:1元和10角相等,10個1角就是1元,1元等于10個1角,1元=10角。讓數學再現生活,突破了常規的教學方式,提高了數學教學的趣味性和生活性,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的活動中,同時也讓學生深深地體會到現實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與生活同在。通過動手實踐,并在實踐中找出規律,體驗成功,激發學習的興趣,提高解題的技巧,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