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一種傳統文化,當越來越多的眼睛定格在電腦屏幕上,當越來越多的時間花在手機短信閱讀上,讀書在信息化時代的人眼里已成為歷史,已成為丟失的夢。因此,近10多年來,我都執著地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習慣之一——培養學生課外讀寫的興趣。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去培養:
1. 營造班級書香環境。班級讀書文化是班級存在的方式和內涵所在,以硬件形式物化了的讀書文化處處彰顯班級的韻味。把學生自擬自制的讀書宣傳標語貼在班級的墻壁上,如:“讀一本好書,留一生記憶”“書山有路勤為徑,勤做筆記是捷徑”“我讀書,我快樂,我成長”等;把讀書宣傳欄設計成書頁模樣;把班級個性展示欄設計成可翻閱的立體書本模樣;還設了圖書角。這一切都顯示了我班學生讀書的熱情,彌漫著沁人的班級書香。
2. 打造班級書香平臺。每學年,我都要為自己的班級打造格調高雅、有聲有色的讀書平臺。每學期都不定期開展學科競技、朗誦表演和征文比賽活動。如:板報欄知識搶答、規范字、古詩詞朗誦、讀書筆記選秀、寫作等比賽活動。每學期都定期征文——編輯——出版《班級書香文集》,并鼓勵學生在報刊雜志中發表優秀文章。這些彌漫班級書香的讀書平臺為學生開辟了無限廣闊的活動空間,這些活動廣泛、深入、持久,不僅激活了班級讀書文化,同時也傳播著文明新風。
3. 塑造學生的書香人格。散發著書香味的人必定是愛讀書、會讀書、會寫作的人。作為我自己,我把讀書看作是提高自身修養、獲取知識、提高業務水平的一種手段。我每天工作之余堅持讀書1個小時以上,平時與同事們互相介紹、推薦好書,把自己的讀書心得或對所讀的文章進行評說、品賞,對教育叢書中的教育理念、教育行為進行分析和總結。此外,我還常摘抄好詞佳句、寫感悟。平時自己執著地讀寫,因此自己說話更加文雅,文章寫得更加精彩,做事更有風度。我的學生在我的熏陶和指導下也幾乎唯書是命,讀書的勁頭越來越足。如:每天在早上、下午閱讀課外書的時間里,學校的后花園、圖書角、讀書廊、閱覽室隨處可見我班學生讀書的身影。學生們或獨自狼吞虎咽,或三五成群淺斟慢酌,課堂里對書本內容更是讀得如癡如醉,讀書成了我班學生的一大愛好。如:周健琳同學把買新年衣服的錢用來買課外書,周彩蓁同學在喧鬧的菜市場上邊看菜攤邊看課外書。我班的學生不但愛讀書還喜歡寫作,讀書時喜歡眉批旁注,讀書后堅持寫筆記,而且天天寫,寫作成了學生們的最大樂趣。在此過程中,學生們養成了良好的讀書習慣,開拓了視野,增長了見識,言行舉止透露出讀書人的溫文爾雅與膽識智慧。
我認為: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非常規教學會導致許多不實事求的陋習,而常規教學才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才能創造師生交流的機會,才能體現教學的意義。
1. 非常規教學會導致許多不實事求是的陋習。當我聽了非常規的教學(即:“爐火純青”、“滴水不漏”的表演課)后,卻認為這種課把教學當成了生產工序,把學生當成了機器,像是工廠車間里的一條生產流水線。完全忽視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脫節。這樣一帆風順,沒有問題的教學將會增強學生的學習依賴性,甚至導致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學會不實事求是地學習、工作,學會如何做表面工作等陋習。同時聽課老師來學習也只是學到了如何上好“表演課”的教學方法。
2. 常規教學才能體現教學的意義。我總認為,教師必須根據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根據課堂出現的具體情況,隨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節奏,課堂上充滿著很多變數,隨時會出現新情況,新問題,不是按圖紙施工的過程,這樣的教學才是當今提倡的素質教育的教學。如:我在教學《蛇與莊稼》時,當我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舉出說明簡單聯系和復雜聯系的例子時,問題一提出,班上鴉雀無聲。這時,我靈機一動,讓全班同學分組討論后再回答問題。經過討論,學生們都能胸有成竹地舉例說明。又如:讓一位同學把我準備好的簡筆畫貼在黑板上,并解說它們之間的聯系。該同學在操作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難,這時我馬上叫另一位同學上去協助該同學,結果該同學順利地完成了任務。我在教學這堂課時發生了一連串的問題,都能很巧妙地將其轉化為教學的新契機。我認為有問題的課才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才能創造師生交流的機會,才能體現教學的意義。
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一直都實實在在地堅持著常規教學,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