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我在義務教育七八年級的作文教學中進行了“學習修改我們自己的作文”為課題的作文評改課的實踐,師生在這種課堂中感受到了寫作的快樂,有一些收獲。
一、作文評改課的基礎是有序作文教學
要真正提高作文評與改兩個階段的有效性,必須以作文寫作指導階段的有序性為基礎。
(一)語文教師依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制定出初中三年作文的總目標、階段目標。
按照系統論的要求,任何一個系統的存在,都有它的特定目標。明確了目標,就會自覺地完成本系統的各項任務。
1. 總目標:引導學生關注個體、生活、社會,寫好記敘文。
遵循學生年齡特征,初中以記敘文為主,力求記敘能具體逼真,形象生動,克服抽象籠統、瘦骨伶仃的通病。這個問題如果解決不好,記敘文就沒有血肉,沒有亮點,可能一直寫不好記敘文。因為記敘是表達情意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能力,描寫抒情議論往往就順理成章。
2. 階段目標:七年級能夠寫簡單記敘文,寫作材料多關注個體的變化和身邊熟悉的家人或朋友,即一人一事、一物一事、一景一事;八年級能夠寫復雜記敘文,寫作材料多關注社會中個體行為和思考,即一人幾事、群體像,一人幾事一特點或幾特點;九年級能夠寫夾敘夾議的記敘文,即一物一理、一事一理、一景一事一理。
(二)按文體特點構建教學體系,與課本同步、單元綜合實踐內容整合。
新教材的編排以話題為單元,而忽視文體。各種文體的寫作訓練分散且隱藏于不同階段的語文教學之中。而本校學生寫出來的作文經常是“四不象”,沒有文體感。我把目標分解到三個階段后,以此為依據,與課本同步、單元綜合實踐內容整合,設計出作文訓練的具體實施方案,然后,就可以按計劃、按步驟地把方案落實到教學過程中。
二、作文評改課的穩定流程是作文評改有序性的保障
(一)安排作文評改動員和培訓課。
作文評改課最好從起始年級抓起,這個時期的學生剛入新學校,一切都在慢慢的觀察、熟悉與適應之中,抵觸情緒弱。此外,學生了解作文修改的一般步驟,掌握作文修改的常用技法,在作文修改中有法可依,發覺自己作文水平在漸漸提高,自然會接受自己修改作文的建議。當作文評改課成為每次寫作活動中的一個必要環節時,習慣成自然,學生不會覺得一篇作文寫兩次甚至三次是一種多余的行為。
動員培訓課由兩方面的內容組成:1. 教給學生作文修改的各種符號。2. 教給學生修改步驟。作文修改步驟,通常可按“診斷——開方——治療——復查”的程序進行。作文評價與修改的內容總的來說應包括“主旨(中心)、內容、語言、結構、文面、創意”等六個方面,以“寫實感、抒真情”為首要內容與標準,用“病文”為例設計學案指導學生嘗試評改。
(二)培養作文批改小組成員,帶動全班同學的修改興趣。
1. 面批作文評改小組成員作文。
在七年級第一學期,通過一個月的寫作和課堂回答的觀察,從班上選擇出四名語言表達能力較好,思維比較敏捷連貫的學生,組成班級作文批改成員。通過全員動員和培訓課,批改小組成員對批改有了了解。我在面批小組成員的作文時,成員們會不停地指出我忽略或沒有留意的地方,提出他的修改建議,甚至再現寫作材料現場。小組成員在面批交流中收獲了再創造的快樂,寫作能力較強的杜珀瑜同學說:“看別人的作文時,我會劃出他的每一段的中心句,然后找出好句好段,想一想他這里用了什么方法,自己寫作時就學著用;知道了他們那些作文的框架,以后自己寫作就很容易了。”
2. 教師確定當次作文評改的重點。
依據成員作文,教師向小組成員認真分析當次作文的要求與訓練重點。批改小組成員每兩人一組批閱全班作文。他們如果遇到判斷不了的作文,就與老師一起商量批改。
3. 準備學案中的習作。
批改小組成員評閱全班作文后,把全體學生作文分成三類:一類是完成本次作文訓練任務的;一類是寫作材料很好,但沒有寫具體的作文;一類思維混亂,東扯西拉的作文。最后,從中選出優、劣作文和具有典型病例的作文各一篇。這就為教師設計作文評改課學案做好了資料準備。
(三)作文評改課固有的評改流程。
一堂作文評改課由6個部分組成:①批改小組成員代表向全班同學匯報作文情況;②發放學案,老師重申當次作文的目標與要求,明確修改的重點內容;③評改并交流學案作文;④修改自己的作文;⑤第二次作文;⑥寫個人學習體會。作文評改課的流程固定下來,學生了解課堂的操作過程,提高課堂效率。
在這6個部分中,學案的制定是評改活動有效開展的基石。學生寫的作文是教師需要認識分析的第一手材料,針對學生作文出現的問題進行的作文指導與學生作文的內在需要是同一的。我一直堅持使用好學生每單元的第一次習作,作為學案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學生由于年齡和閱歷的緣故,他們的眼睛還不那么敏銳,他們的頭腦還很稚嫩,但是他們面對的已經是一個真實豐富的世界,教師的責任是,引導他們去感知、體驗、表達。
學案由5部分構成:①上周寫作題目與寫作要求;②同學作文或其它范文;③批改小組評語;④批注(或表格);⑤個人學習心得。
A. 學案“批注”式。
每一個學生手上有一份需要修改的加了批注的作文,有利于學生全員參加課堂,每個學生都能對需要討論的文章進行充分的閱讀,學生依自己的程度做不同等級的改進,各有收獲:不會寫作的學生,可以模仿身邊同學的作文,悟出自己生活中的寫作材料及寫作方法,因為被模仿者就在自己的身邊,觸手可及;會寫作作文,可以挑這篇作文的刺,使這篇作文更符合本次作文的要求,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B. 學案 “表格”式。
使用表格,主要是使用思維導圖“圖解作文”。在作文寫作中,思維導圖可能還原作者構思文章的過程,幫助學生迅速理清寫作思路,把握行文順序,掌握各類文章的寫作程序與寫作方法,學會寫作文和修改自己的作文。
完整的學案,還需要學生有自己的學習小結。葉圣陶先生說:“學習寫作的人應該記住,學習寫作不單是在空白的稿紙上涂上一些字句,重要的還在乎學習思想。”我認為,如同教師教學要寫教學后記一樣,學生寫作也要寫作文后記,只有經常總結得失,才會形成經驗,寫作水平才會有一個較大的提高。為了防止走過場,教師要對學生的作文后記進行簡評。
在有序作文教學開展中,教師不但要重視作文評改這一環節,而且需研究評改的有序性、可發展性。作文評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見效果的,貴在堅持、有序、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