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可通過各種不同的訓練方式,如小發明、小制作、自我練習、開放性試題、探究題、討論、辯論、評價、夏令營等,乃至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教學。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這些方式具有很好的實際效果。
創新思維教學的主要目的,要求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充實教學內容,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一個人的創新力不是天生的,要通過教育培養和自我修養。教育職責和教育目的同一重要方面,就是把人的創新力誘導出來。創新能力是一種潛力,是學生具有解決或探索某些復雜問題的可能性。創新素質在中小學基礎教育階段,主要體現為學生的好奇心,也體現為學生的探究力、交流能力,體現為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參與決策的能力。
知識經濟時代最需要的能力是創新能力,最需要的人才是創新人才。學校是傳授知識和培養人才的地方。因此,利用課堂教學這塊寶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就必須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 通過政治課教學培養學生活躍的創新思維,要敢于打破傳統。在課堂上,教師要從不同角度設計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新方法,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創新就是不斷地解決新問題。若遇到困難時,必須經得起挫折和失敗。常言說得好:失敗乃成功之母。創新不是一帆風順,難以一次成功,要注意培養學生有百折不撓、頑強拼搏的精神。
2. 要學會學習,學會鑒別和篩選,學會繼承。要繼承人類一切優秀的文化成果,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此基礎上增添新內容,為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如在講“三個代表”砥柱中流時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和評價:“三個代表”屬于哪種創新?很快得出結論:理論創新。它繼承和發揚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又如在復習三次科技革命時,學生評價是科技創新,后者是在前者基礎上并加以創新。總而言之,理論創新和科技創新推動制度創新,促進社會全面發展。
3. 培養創新思維能力,既要解決思想,又要求真務實。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為了應用。要講究科學性、實效性,不追求形式和花樣。科學文化知識學得越扎實,培養創新能力就越有堅實的基礎。合理使用多媒體,適當增大信息量,積極參加公益活動、社會調查,如期舉辦法制教育、傳統教育報告會,為社會輸送有用人才。
4. 實踐是經驗創新的標準,要敢于實踐、勤于實踐。在活動中開展教學,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激發創新的動力。通過活動,學生在鞏固已學過的知識的同時,得到體驗,獲得新知。學習潛力得以開放,能力得以提高,個性得到張揚。課堂上利用十分鐘可以開展新聞發布會、時事評論等各項活動,把教材內容和時事熱點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學習的實效性。
5. 在課堂上,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為此,教師要經常充電,更新知識,提高素質。首先,要靈活處理教材,在教學中做到不拘泥教材,也不背離教材;既不完全照本宣科,也不把教材放在一邊。我們老師不能完全只教教材,可以適當補充新內容,合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共享。其次,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要不斷創新。必須運用發展觀中的創新性理論去指導教學,豐富教學的思想和內容,促進學生的認識不斷創新。教師的教學內容不斷更新,導課的方法要新,引入例子要新,教學設計要引人入勝,教學形式要靈活多樣,富有成效。教學手段要新奇,適當采用現代教學手段,課件制作精美,耳目一新,有獨特之處,富有創意。
6. 巧用科學發展觀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教師要轉變觀念,不要因循守舊,墨守成規;堅持以人為本,關注人的發展;用科學的方法培育人,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大膽培養學生的創新靈感。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努力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關注特長生,鼓勵其標新立異,獨辟蹊徑,做具有創新能力和某些專業技術的人。對那些敢于創新,敢想敢干,敢于發表不同意見的學生,要給予獎勵、關愛和引導。成功的基礎教育,應是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渴求、不斷探索和創新的意識。一個人在中學階段,沒有形成一種科學思維習慣和能力,走上工作崗位是難以補償的。因此,教師的責任重大。教學理論要更新,這關系到國家的興衰和民族的繁榮。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