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生成”是指在課堂上現時生成的超出教師導學案預設之外的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新問題、新情況,精彩的生成它能夠體現學生思維的廣度、高度和深度,體現教師教育的智慧、專業知識的廣博和對學生入微的關注,體現教師與文本、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和諧共生關系,彰顯了課堂的生機和活力。
一、精心預設:運籌帷幄,動態生成的基礎
豐富知識儲備。“生態自主課堂”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知識的構建者和創造者,這樣的角色要求促使語文教師自身應具備豐厚的知識素養。教師的知識不僅要“專”,而且要“博”,不僅要對教材和教參、跟自己專業相關的書作深入細致的研讀,提高自己的學科教學能力;而且需要閱讀教學理論方面的書,提升我們的教學理論素養。
精心預設問題。生成需要一定的空間,空間是生成的前提條件,如果預設的空間過窄,答案唯一,生成必將太小,反之,如果預設空間過大,答案漫無邊際,生成必將太雜。盡可能地預計和考慮學生學習活動的各種可能性,減少低水平和可預知的生成,將可能出現的問題與應對策略,充分預設幾個不同的板塊,富有彈性,到時根據教學的需要隨時穿插、變化。課前的精心預設,才能在課堂上有效引導并動態生成。
二、學情分析:胸有成竹,動態生成的前提
精心的預設無法全部預知精彩的生成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再精心的預設也無法預知每個學生對每個問題的思考和整個課堂的全部細節。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難免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意外”發生,一旦出現這些“意外”,我們要有心理準備,靈活自如應對,而不能一味拘泥于導學案的設計,有時反而可以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讓它成為我們課堂預設之外的精彩。
要實現這樣的精彩,還需要我們對學情進行分析,學情分析是系統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并與教學的其他部分存在極為緊密的互動關系。導學案的“有發必收、有收必查、有查必閱”的要求應該成為我們的學情調查的常規行為,利用查閱導學案敏銳捕捉相關信息,充分了解班級、小組、個體完成導學案的質量,掌握班級整體學習風格,小組學習風格和學生個體預習態度、思考情況、學習能力,對學生的知識經驗,能力水平做到心中有數,對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進行分析,預測好課堂生成的“點”。
三、課堂氛圍:民主平等,動態生成的重心
轉變角色。寬松的課堂氣氛,首先來源于融洽、和諧的師生和生生關系。師生之間不應是傳統的教與學的對立關系,教師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者轉向“平等中的首席者”,由課堂上的“一言堂”教學轉為“合作、探究式的互助教學”;生生之間不是毫不相干的孤立的學習個體或是你進我退的慘烈的競爭對手,而是學習的合作者和互助者。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教師就會認真關注、傾聽,學生就會積極參與小組交流,積極回應教師提問,真正形成師生、生生之間思想與情感的交流。另外,這樣的課堂往往能引發討論,活躍氣氛,開闊學生思路,形成共同參與的主動積極而熱烈的氛圍,促成動態生成。可見,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和生生關系,努力促使學生間互相尊重,通力合作,這樣學生才敢勇于嘗試,敢于展開想象,發散思維,使課堂教學到處迸發著學生創造個性思維的火花。
交流平等。真正促成動態生成的課堂,來自于師生和生生之間活躍、積極、暢通無阻的交流。有一句“蹲下來看孩子”的教育名言,就是對師生人格平等、交流平等的具象化。在教學中,只有當教師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蹲下來與學生交流,在人格上尊重他們,在心靈上同他們保持同一高度,用他們的眼睛觀看世界,用他們的頭腦思考問題,用他們的內心體驗學習,才能真正地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對他們課堂的有意或是無意的一些不配合給予寬容,用心營造師生之間平等交流、積極互動的課堂氣氛。同伴之間有強大的促進動力,小組交流、課堂展示、對抗質疑,都要求學生與學生之間交流以平等、信任、尊重為前提,有一顆容忍之心,寬容之心,包容、接納他人見解。這樣,課堂上才會出現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意見,也才能促成課堂的動態生成。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