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到底要求有怎樣的課堂教學標準呢?對這些問題的不同回答會反映一個人的不同的教學觀。新課程改革中有效的課堂教學至少應達到以下四個標準:1.課堂教學重點突出、目標明確,完成效果好;2.調動學生的全面參與,生生互動好;3.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分層教學好;4.師生交往互動、心情愉悅,課堂氣氛好。此外,教師要有時間觀念,要“向45分鐘要效益”,要注重課堂管理,掌握課堂節(jié)奏,融洽師生關系,和諧課堂氣氛,在師生、生生互動中生成新的知識。
當然,并不是說每一節(jié)課都必須達到這些標準,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根據具體的學科和具體的教學內容而定。另外,有效性標準的確立目的不是在于束縛教師教學的手腳,更不是在于樹立一個高不可攀的目標,而在于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一個標準參照,幫助教師更新教學理念,促進教師成長。下表是基于“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理念制定的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標準。
循著目標、內容、方法、評價這一教學過程的一般構成要素的思路,參照己有的研究,這里再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標準作一個簡單的梳理。(1)教學目標應明確、具體、完整、全面,應按照新課改的要求做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者的內在統(tǒng)一;教學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符合學生實際,關注差異性,具有啟發(fā)性和層次性;教學目標還要具有彈性,體現教學過程的“生成性”、“創(chuàng)造性”和“發(fā)展性”。(2)教學內容應該融科學性、教育性和趣味性于一體,與學生豐富多彩的口常生活相聯系,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探究,建構自己生命的意義。(3)教學方法應以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基本參照,突出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尊重學生的學習風格,形成教師個性化、學科性的教學方式。(4)教學評價應體現發(fā)展性、主體性、多元性的統(tǒng)一,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宗旨,使激勵性評價、自主性評價和多元綜合評價相結合,達到最終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的目的。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