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概念是對客觀事物的數量關系、空間形式或結構關系的特征概括,是對一類數學對象的本質屬性的反映。小學數學中有大量的概念,它是數學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進行計算和解決問題的依據。學生如能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景中主動地建構概念、應用概念,那么在獲得概念的同時還能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意識。以我執(zhí)教的二年級的《平均分》為例。
片斷一:
師:我們班有雙胞胎姐妹或者兄弟嗎?大同和小異是一對雙胞胎兄弟,媽媽給了大同3顆糖,給了小異1顆糖,你們有看法嗎?
生: 我覺得這樣分不好,不公平!
師:那怎樣分才公平呢?
生:每人分兩顆!
師:這樣每人分得同樣多,我們給它取個名字,叫什么好呢?
生:公平分。
生:合理分。
……
師:像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我們在數學上叫平均分。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平均分。
片斷二:
師:請各小組打開學具盒拿出12個圓片或其他你喜歡的學具當作蘋果,4人在桌面上分一分,平均每人分幾個?
生A:我們分好了,12個圓片,平均分給4人,每人分3個。
師:你們是怎樣分的?
生A:我們是這樣分的。因為12除以4等于3,所以每人分3個。
師:(隨手抓一把圓片)請你幫我把這些圓片平均分成4份,好嗎?(學生上講臺在投影下擺,其余同學觀看)
生A:(思考后,一個一個地分,直到還剩1個,不知如何是好,疑惑地望著老師和同學。)
師:(請A同學回到座位后)同學們,平均分就是每份要怎樣?
生:每份分得同樣多。
師:(舉起多出的一個圓片)那這一個圓片還能分下去嗎?
生:不能,可以拿開,因為已經是平均分成4份了。
生:我再給他3個,他就有4個,可以每份多分一個圓片。
師:表揚這幾位同學,他們開動腦筋,一起解決了剛才遇到的問題。
片斷三:
師:(得意地問)有沒有更快、更省時的分法?
生B:有。
師:(多加幾個圓片)你來投影下分,也是平均分成4份。其他同學注意觀察,看他是怎樣分的。
(全班同學認真看他分完。)
師:誰知道B同學是怎樣分的?
生:每份先分3個,再每份分2個,直到剛好分完。
師:真的很快,還有其它分法嗎?四人小組討論還可以怎樣分。
(學生匯報各種不同的分法,教師小結)
抓住好奇心理特征,引發(fā)探究意識。由于學生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的不同,教學過程的動態(tài)生成則決定了在不同問題情境下新的生成性目標的非預設性。學生舊有的用“口訣求商”的知識成為開展“平均分”概念教學的小小障礙。分未知的圓片這一環(huán)節(jié),在這節(jié)課原本是沒有預設的,分完和分不完都是未知的。而這隨手的一抓,觸發(fā)了學生思維的神經,引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知識的意識,為這節(jié)課增添了美麗的一筆。教師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在這里得到體現,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成為學習的主人。
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提供感性材料,激發(fā)好動心理。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是人類認識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小學數學學習作為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更是離不開感知,感知對小學生獲取數學知識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學生要建構概念必須依賴于具體的感性材料,在具體的圖形或數字間尋找內在的規(guī)律。學生通過對感性材料的操作或觀察獲得感性認識,形成概念的表象。利用小學生的好動特征,我預設了4人分12個蘋果這一教學活動,它提供了一個學生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使數學與生活融為一體。除法的概念比較抽象,只有通過對感性材料的動手操作,才能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充分參與并經歷“平均分”的過程,才能獲得較多的感性知識,在頭腦中形成相應的表象。
利用學生的好強心理,引導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性。對學生的發(fā)展而言,解決問題活動的價值不只在具體的結論,而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性,發(fā)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數學的學習活動應該是學生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更快”這個富有挑戰(zhàn)意義的詞語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好強心理,讓學生主動去探究解決問題的上策,從而在思考的過程中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嘗試,在嘗試中發(fā)現解決問題的策略的多樣性。小組合作活動讓學生真正去探索、經歷并理解和掌握“平均分”這一數學知識,從而完成“平均分”概念的建構過程。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