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常談常新的話題,也是我們中小學教師不懈的追求。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進步或發展。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無效益的唯一指標。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的教學。
注重教學設計的有效性是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教學設計最根本的著力點是為學習設計教學而不是為教學設計學習。因此,對于教學設計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考慮其有效性。如情景創設的有效性、新知展開教學活動的有效性,預設問題的有效性,練習設計的有效性等等。具體做法是必須分析學生狀況和教學任務,明確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模式,擬定教學進度,對教學結果加以測定和分析。要注意教學設計有效性的根本問題是,針對不同的學習者使用何種教學方法才能收到最理想的效果。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在“地圖”這一節教學“不同的山體形態”時,我請學生伸出自己的一只手,拇指放于掌內握成拳,假設它是一個山體模型,我們來找找上面有哪些地形。手背部關節突起的部位相當于山頂,關節間的部位相當于鞍部,而四個手指從根部起的第一節的背部相當于山脊,手指間縫相當于山谷。向手背上灑些水,水順著指縫向下流,說明山谷是集水的部位,往往成為河流的發源地。手的小指的外側相當于陡崖,即平時人們所說的懸崖。在進行形象演示的同時,師生共同參與,積極展開討論,發揮學生的思考和想象能力。這樣利用學生生活實際為課堂注入了新鮮的生活內容,把地理知識移植到生活中去,使學生在娛樂中學到了有用的地理,自然地開啟了學生形象思維的大門,并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講究課堂教學藝術是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能動力
教師的語言對完成地理教學任務、履行地理教育職責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地理教學中,在學生誤區處設疑,在教材的“文眼”處設疑,運用課本插圖巧妙設疑,在學生似懂非懂處設疑,是設疑置問的最佳時機。科學設疑置問可以有效的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教材,準確記憶地理知識,真正解決地理疑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講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時,有的老師讓學生討論水資源、森林資源、土地資源、海洋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接著讓學生分組回答。這種課堂活動,場面熱熱鬧鬧,學生熱火朝天,似乎人人都在主動參與,但其實沒有深入的開展探究,過多停留于表面上的熱鬧,起不到應有的實效性。
注重課堂教學的容量是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保障
授課以學生聽懂為標準,不能貪多。課堂教學有效性就在于學生聽懂了多少。所以對于課堂內容,不能求多,應從學生基礎角度來分析,宜簡則簡,力求老師教一個知識點,學生掌握一個知識點,做到有的放矢。地理非主科,而且近四年中考中很少有學生選考,針對這種情況,授課應該以基礎知識為主,照顧大部分學生,讓學生都能接受,都容易接受。同時,授課過程中應該輔以一定量的基礎練習題,讓學生通過課堂練習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是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催化劑
如何利用課程資源來提高地理課堂的有效性,需要教師非常嫻熟地掌握現代教育手段,特別強調的是恰到好處地使用多媒體教學,從而使其服務于地理課堂教學。地理是一門趣味性比較強的學科,很多地理知識可以利用多媒體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同時很多地理現象也可以利用多媒體動畫來模擬。通過這些多媒體方式可以讓學生很形象的認識地理現象,不再局限于傳統教學中的“口授”,讓學生通過調動多方面的感官,科學形象生動的掌握好地理知識和地理現象,進而提高對地理學習的興趣。
責任編輯 魏文琦